本網綜合Johan Ahlander, Jonathan Allen and Simon Johnson 報導 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因研究創新與“創造性破壞”力量如何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提升生活水準,於週一榮獲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研究闡釋了技術如何催生新產品和新生產方式,從而取代舊有模式,最終提升生活水準、健康狀況和生活品質。
頒獎機構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位學者同時揭示了這種進步並非必然。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經濟停滯而非增長才是常態。他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必須警惕並抵禦威脅持續增長的風險。”該院在聲明中強調。
兩位獲獎者特別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及其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挑戰,這些舉措被部分人士視為對學術自由的侵蝕。
莫基爾警示美國科學自毀長城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視經濟增長為繁榮引擎,但也有學者認為其並非絕對良善。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詹森和詹姆斯·羅賓遜因研究不平等問題共同獲得,其中詹森尤其指出技術創新的紅利如何向權貴階層傾斜。
鑒於人為氣候變化與環境惡化,關於何種增長水準可持續的爭論也愈演愈烈。
這項正式名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的權威獎項是今年最後頒發的諾貝爾獎,獎金總額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120萬美元)。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獲得半數獎金。
這位以色列裔美國學者表示,他清晨就起床查看以色列人質從加沙獲釋的消息。“我完全忘了諾貝爾獎的事,”他告訴路透社。
他研究的課題是“為何我們比高祖父輩富裕得多、生活得更好”,並擔憂特朗普政府執政下美國可能失去科研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現政府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打壓,可能是史上最大的自毀行為,至少堪稱明朝禁止科學探索以來最嚴重的自我傷害,”他向路透社表示。
“這種行為純屬自毀前程,完全受無關緊要的政治因素驅動。”
特朗普政府宣稱美國仍是全球科研資金最大來源國,其政策旨在削減浪費並促進創新。
阿吉翁(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與霍伊特(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共同分享了另一半獎項。
阿吉翁指出關稅阻礙經濟增長
此次頒獎正值全球經濟潛在轉捩點,眾多專家預期人工智慧將引爆新一輪增長浪潮。
該獎項同時凸顯歐洲在未來技術領域進一步落後於中美兩國的戰略風險。
阿吉翁指出,去全球化與關稅壁壘是“增長的障礙”,強調市場規模越大,思想交流、技術轉移和良性競爭的可能性就越大。
“任何阻礙開放的行為都是增長的障礙。我看到當前正有陰雲密佈,推動貿易壁壘和開放受阻。”他表示。
阿吉翁呼籲歐洲借鑒中美經驗,稱兩國已找到協調競爭與產業政策的方法。
“在歐洲,我們以競爭政策之名,對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都持強烈反對態度。我認為我們需要在這方面進化,在國防、氣候、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領域找到協調產業政策的方法。”
霍伊特質疑製造業崗位回流美國的可行性
霍伊特表示自己對獲獎感到“完全震驚”,同時批評了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政策。
“很明顯,這些政策將削弱我們所說的規模效應,從而抑制創新,”他告訴路透社。“發動關稅戰只會縮小所有人的市場規模。”
他指出,試圖將製造業崗位回流美國或許在政治層面有其合理性,但絕非良策。
“我們擅長設計跑鞋,但生產環節最好交給他人完成。”他如是說。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及文學獎已於上周揭曉。
經濟學獎自1969年設立。
儘管鮮有經濟學家家喻戶曉,但相對知名的獲獎者包括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保羅·克魯格曼和米爾頓·弗裏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