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是1485-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周圍地區的王朝,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自1066年諾曼入侵以來,都鐸王朝對英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
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1535-1542年威爾士系列法案》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根據和伊莉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都鐸王朝可能是所有英國皇室王朝中最著名的一個,僅在五位都鐸君主統治下發生的變化,就使英格蘭從一個中世紀的王國轉變為一個早期現代國家。一場內戰的結束,與羅馬的分裂,一個帝國的開始……
在英國歷史上,很少有其他時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多的事情。
來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