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科技 > 文章内容 返回
AI眼鏡元年:下一個智能終端,變得比手機更貼身
发布:2025-09-30

2025年9月,Meta正式發佈新一代Ray-Ban Display智能眼鏡,功能之強大,幾乎讓人分不清這是產品發佈,還是一場未來科技展。

這款眼鏡內建全彩高解析度顯示幕,能直接呈現AI回答、地圖導航、照片預覽、字幕翻譯。用戶可以用眼鏡查看WhatsApp視頻通話,也可以在走路時獲得即時AR導航指引。不需要時,它又能自動“隱身”,像一副普通墨鏡一樣靜默待機。

更令人驚豔的是,Meta配套推出的EMG神經腕帶,可以捕捉手腕上的肌電信號,實現“虛空寫字”般的手勢控制。用戶只需在指側輕輕滑動或捏合,即可操控眼鏡完成音樂切換、音量調節、翻譯語種切換等複雜操作。這一技術的潛力遠超眼鏡本身,有望成為未來人機交互的“通用介面”。

這不是Meta第一次嘗試智能眼鏡,但可能是它最接近“殺手級應用”的一次。

當智能手機的紅利逐漸褪去,“下一代智能終端”成了所有科技公司念念不忘的咒語。智能手錶戴過了,智能音箱喊過了,XR頭盔也試圖登場,但他們都沒能變成“新的手機”。直到多模態大模型從後臺跳上前臺,人們才慢慢明白:我們不是在尋找下一塊“更大的屏”,而是在尋找更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

而眼鏡,恰好站在視覺、聽覺與語言的交匯點。它無需喚醒,無需點按,無需低頭,甚至無需你意識到它的存在。它貼在你的臉上,自然而然地嵌入感官系統,像是一塊硬體,也像是你身體的延長。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許多人花錢做鐳射手術、希望摘掉眼鏡的同時,一股“主動戴鏡”的潮流正悄然興起。從這個意義上說,AI眼鏡,也許真的不是“一個新品類”,而是下一代人機關系的起點。

如今,市場上最敏銳的玩家已經悄然落子。小米、位元組跳動、三星、Meta、蘋果……都在暗中押注同一個方向:AI眼鏡。根據Wellsenn XR的數據預測,2029年,全球AI眼鏡年銷量將達到5500萬副;到了2035年,這個數字或將攀升至14億副。換句話說,再過十年,走在街頭巷尾,你每遇到兩個人,就有一個戴著AI眼鏡。

2025年6月,小米的首款AI眼鏡登場。小米將它定位為“面向下一代的個人智能設備”,也是“隨身的AI入口”。它搭載“小愛同學”,融合了拍攝、語音助手、AI翻譯、導航等多種能力,配有多款鏡框可選,重量可控,佩戴感輕。它外觀看上去像一副略厚的墨鏡,售價卻遠低於XR頭顯的“萬元門檻”。首銷3天,銷量突破5萬副,創下中國AI眼鏡最快銷售紀錄。這不再是實驗室的演示樣機,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爆品原型”。

從雷鳥到閃極,從INMO到李未可,如今連小米也正式落子。中國AI眼鏡產業已從“技術試水”全面進化為“產品戰場”。根據《2025年AI眼鏡產業鏈研究報告》預測,今年中國市場AI眼鏡出貨量將達到31.4萬副,同比猛增188.5%。

AI眼鏡的崛起軌跡,看上去像是智能手機的翻版。但走得越遠,分歧也越清晰。智能手機從誕生那天起,就註定是個人數字生活的中樞。無論是支付、社交、搜索還是娛樂,它都是天然的“操作中心”。眼鏡則不同。它雖然更貼身,也有成熟的佩戴習慣,卻從未在過去的技術演進中扮演“入口”的角色。在它面前的,不是技術挑戰,而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它到底是不是剛需?

有人或許記得2012年的穀歌眼鏡。彼時它橫空出世,頭頂“未來已來”的光環,卻沒熬過第三個年頭。太貴、太重、太張揚、也太讓人不安。那副價格高昂、體驗平平的智能眼鏡,最終成了極客圈的小眾玩具。它試圖將“炫酷感”與“實用性”拼貼在一起,最終卻兩頭落空。

那麼這一次,這些新入局者能否逃脫穀歌的宿命?至少可以肯定一點:他們悄悄改了路線。尤其是中國企業主導的新一代AI眼鏡,已不再執迷於“沉浸感”,不再講“虛擬世界”,更不靠炫技吸睛。

它們主打的是三個詞:輕量,自然,日常。就像“李未可”這款AI眼鏡,重量不到37克,是真正可以戴一天的AI眼鏡。它不搞AR,不玩VR,更不講XR的未來感,但搭載自研72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支持180多種語言翻譯。你甚至不覺得它智能——它只是默默翻譯、輕聲提醒,在導航中一句話引你轉彎,在旅途中陪你隨口嘮嗑。Ray-Ban Meta 的爆紅正是另一個印證——好萊塢影星戴的飛行員墨鏡,如今搭載上Meta的AI助手後,已售出超過200萬副。一副智能眼鏡,能火得像一款潮牌墨鏡,也說明了什麼是真正的“輕而有力”。

技術只有落在真實生活,才算真的技術。接下來,我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AI眼鏡正在進入的八個真實場景。這不是想像,也不是科幻電影的概念圖,而是AI眼鏡已經在悄然介入的現實場景。

在翻譯、教學、巡檢、騎行、運動、導覽、安全等各行各業,它正以“智能但不打擾”的姿態,慢慢嵌入日常。

1.機場翻譯器:環遊世界不用換語言包

一位中東出差人,在伊斯坦布爾機場用AI眼鏡即時翻譯土耳其語廣播。眼鏡自動識別語種與內容,在耳邊用中文清晰播報登機資訊。無需掏出手機、反復確認,那副眼鏡像是一個悄聲提醒的隨行翻譯官。

2.課堂講解器:歷史課從“講臺”跳進“鏡片”

初中生戴上AI眼鏡,鏡片中出現兵馬俑的3D動畫模型,伴隨同步講解:製作工藝、出土地點、戰國背景……原本昏昏欲睡的課堂,突然變得鮮活。那副眼鏡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沉浸感的製造者。

3.手術輔助器:醫生的“第二雙眼”

一位三甲醫院外科醫生,在手術中佩戴AI眼鏡,調出患者的術前CT和既往病歷,系統還自動推薦術式路徑。語音操作即時切換模式,遠程專家通過鏡頭同步畫面。多了一副眼鏡,手術室也多了一份判斷力。

4.維修助手:工人的“萬能說明書”

電力巡檢員戴上AI眼鏡,掃描變壓器識別出老化零件,眼鏡自動彈出維修流程、注意事項,並支持語音指令拍照存檔。紙質手冊退場,這副AI眼鏡讓說明書變成了“耳邊人”。

5.騎行導航器:你騎車,它看路

早高峰時段,一位騎行者佩戴AI眼鏡,即時播報紅綠燈倒計時、路線變更、積水預警。通勤途中,語音操作接聽電話不分心,轉彎指令直接入耳,精准到米。這副AI眼鏡讓你安心前行,它負責思考。

6.健康教練:不是健身環,而是健身眼

慢跑者佩戴AI眼鏡,即時監測心率、步頻、呼吸節奏,並智能推薦配速;游泳時,眼鏡自動記錄劃水頻率、姿勢誤差。這副AI眼鏡讓每一次運動都被看見,每一次進步都被記錄。

7.景區導覽器:文物主動開口說話

在蘇州園林,一位遊客看著太湖石,AI眼鏡自動識別出“玲瓏剔透”的典故,講述背後蘇東坡的題詞故事。無需掃碼,無需導遊。這副AI眼鏡是最不會走神的講解員。

8.安保監控器:AI守夜人

演唱會現場,安保人員佩戴AI眼鏡,識別出人群異常聚集區域,標記可疑行為者並上傳後臺;攝像頭可即時同步推送至指揮中心。這副AI眼鏡沒有喧嘩,也沒有干預,但現場秩序因此更有把握。

但這一切,是否意味著它已經準備好,成為“下一個智能終端”?從“可用”到“願意用”,從“偶爾用”到“離不開”,中間還有多少心理與技術的鴻溝?要讓AI眼鏡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它還必須跨過幾道關鍵門檻。

第一關,是佩戴體驗。市面上不少智能眼鏡依舊又重又笨,像個貼在臉上的小型投影儀。雖然李未可做到37克,但目前大部分AI眼鏡依舊重達40—50克,遠高於傳統眼鏡的15—30克佩戴門檻。戴上半小時,鼻樑就開始隱隱作痛。如何讓它既輕盈又強大、既全天可戴又不妥協功能,是每個廠商必須攻克的第一道關口。

第二關,是隱私焦慮。鏡片裏藏著攝像頭、麥克風,既能收音,又能拍照,還能同步上傳。到底是工具,還是潛在的監控器?穀歌眼鏡曾因“偷窺爭議”被集體抵制,那些圍繞數據記錄、知情權、資訊邊界的問題,至今仍沒有清晰答案。廠商必須在技術上為隱私提供保障,讓佩戴者和被攝者都能安心。

第三關,是交互方式。今天的大多數AI眼鏡依賴語音、眼球追蹤或眨眼操作,聽起來前沿,用起來卻彆扭。想像一下,在咖啡館裏大聲說出“打開行程表”,四周目光齊刷刷投來,你會寧願掏出手機。人機交互必須足夠自然,甚至悄無聲息,才能真正嵌入日常。

智能手機的崛起,曾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係。如今,AI眼鏡正在試圖複製這一奇跡。但這一次,它不是要變成“更小的手機”,而是要成為一種全新的交互範式。

Meta用Aria眼鏡採集多模態數據,希望AI能讀懂你的感知軌跡,重建一個數位化的你。

蘋果則以一貫的克制打磨產品形態,試圖將眼鏡變成AirPods級別的時尚單品——一個輕便、封閉、自洽的AI終端。而中國廠商,比如小米和李未可,則選擇從生活的細部入手,用翻譯、導航、通勤助手,悄悄切入你的日常節奏,成為隨身的AI伴侶。

三種路徑,三種哲學:一個想“讀取你”,一個想“服務你”,一個想“陪著你”。誰能最終佔據人類的視線,就能主導下一個時代的入口。從某種意義上說,智能眼鏡的爭奪,不只是下一代硬體的戰爭,更是AI將如何塑造“人”的方式之爭。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澎湃商學院

上一篇:瀋陽醫療產業升級背後:老工業基地的向“新”力
下一篇:2024年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率8.1%,境內外股票投資均取得較好收益
相關推荐
  • 自研晶片不夠成功 微軟CEO:將借助OpenAI定制AI晶片技術
    链接阅读
  • 京瓷展示水下鐳射通信技術:傳輸速率可達5.2 Gbps,擺脫線纜束縛
    链接阅读
  • 中國首艘1:1全尺寸商業載人飛船試驗艙艙體順利合艙,焊縫品質合格率100%
    链接阅读
  • 高位截癱患者植入腦機介面一年後:已能自己劃手機
    链接阅读
  • “人形機器人最缺的不是人形結構,而是大腦”
    链接阅读
  • 全國產化!中國首條12寸矽光晶片流片平臺正式投用
    链接阅读
  • 美科技巨頭擴大海外AI算力:穀歌微軟在歐洲投資超1000億
    链接阅读
  • 摩根大通預測臺積電3nm產能2026年前達到極限,部分客戶加價50-100%開加急單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美韓公佈貿易協議中造船投資與潛艇合作細節

2025-11-14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

美國將取消對厄瓜多爾、阿根廷、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部分產品的關稅

德國重新審視對華政策 貿易壓力暴露脆弱性

法國紀念巴黎恐襲遇難者十周年

全球致命熱浪催生3億美元氣候健康研究基金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