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南蘇丹白尼羅河上游的遼闊草原與沼澤之間,生活著著名的丁卡人。他們高挑的身影、黝黑的膚色、隨舞步搖曳的珠飾,以及居所嫋嫋升起的牛糞煙霧,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獨有的風情。丁卡人對牛的崇敬、對愛情的追求、對傳統的堅守,如同一首悠長深沉的牧歌,今天依然回蕩在廣袤的東非大地上。
牛與火堆:草原上的晝與夜
讀大學時,阿拉伯語精讀課文的篇目中就有專門介紹丁卡人的文章,說丁卡人是“世界上最高、膚色最黑的人”。2011年南蘇丹獨立,《環球時報》記者去現場採訪,第一次在蘇德沼澤附近接觸到丁卡人。今年8月,記者第二次踏上南蘇丹這塊神奇的土地,又一次見到瘦高、黑亮的丁卡人。
丁卡人因個子高而著稱。曾有調查顯示,他們的男性平均身高在1.85米左右。雖然丁卡族“人人兩米”的說法略顯誇張,但當你站在火堆旁,看著那些挺拔的牧人和牛角剪影,就會明白“草原巨人”的稱號並非虛言。
蘇德沼澤四周是丁卡人的主要聚居區,當然,南蘇丹的其他地方也有丁卡人的身影,只是蘇德沼澤一帶最為集中。南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盆地,有大約20萬平方公里的草地與稀樹草原,被這些草地和稀樹草原環繞著的龐大地帶就是蘇德沼澤。從飛機上俯瞰,蘇德沼澤綠意蔥蘢,如一座巨大的弧形舞臺,靜靜地鋪展在大地上。
蘇德沼澤的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里,雨季時面積會增至13萬平方公里,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之一,也是白尼羅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活在這裏的丁卡人,以其獨特的長相、喜好和生活習慣,成為非洲草原上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
《環球時報》記者在蘇德沼澤一帶見到了丁卡人。烈日下,他們高挑瘦削的身影像雕塑般矗立著,牛群在身旁緩緩移動,牛角與人影交織成奇異的剪影。當地人說,南蘇丹現任總統薩爾瓦·基爾就來自丁卡族。
蘇德沼澤東側一個村落的丁卡人馬努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一年分兩個季節——雨季和旱季。雨季,丁卡人在村落周圍耕種高粱和小米;旱季,則驅趕牛群遷徙到沼澤草甸,尋找水草。
馬努特說,在丁卡人的營地裏,牛是絕對的主角。“清晨,年輕人牽牛去沼澤草甸放牧;傍晚,牛群歸來,被圈在營地中央。牛糞和雜草點燃成火堆,煙霧在暮色中升騰。”丁卡人和牛一同圍在火堆旁,煙既能驅趕蚊蟲,又能讓牛角泛著奇異的光澤。孩子們常把草木灰抹在身上,既防蟲又遮陽,看上去宛如披著灰色戰甲的小勇士。
對丁卡人來說,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也是精神依靠,同時還蘊含著某種詩意。每頭牛都有名字和歌謠,牧人會為牛吟唱,把它的花紋、角形、步態寫進歌裏。牛歌是丁卡人最重要的口頭傳統之一,也是他們的“個人名片”。男孩一旦成年,就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牛,也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可以說,丁卡人的生命是從牛群中開始的。
馬努特介紹說:“丁卡人有獨特的信仰,每個丁卡部落都有崇拜的圖騰,有動物、植物,也有其他符號。”
牛與雞湯:愛情的浪漫與考驗
丁卡人的婚姻以牛為核心。男方必須用幾十頭牛當作聘禮,如果女子容貌出眾,聘禮牛的頭數還得上漲,可能達到100頭甚至更多。一個人擁有的牛越多,地位也越高。這讓小青年們從小便為“積牛”而努力。這一制度至今仍是丁卡社會最穩固的紐帶之一。
丁卡人對愛情的表達溫柔含蓄。節慶時,姑娘們宰殺家中最肥的雞,用香草、薑蔥蒜燉制雞湯,分裝到小盒擺到集市上。若前來購買的男子不是心儀之人,姑娘會要價翻倍;若是喜歡的人,她則害羞地低下頭,兩人端著雞湯,搬著小凳,來到安靜的角落低聲聊天。這是丁卡草原上最浪漫的時刻。
丁卡青年舞很有特色。男孩模仿牛角起舞,女孩穿著五彩串珠胸衣與腰飾。珠子的色彩與編織方式往往暗示著婚嫁信號——這是無聲的“愛情密碼”。歌聲、舞蹈、牛和美味的雞湯交織在一起,丁卡草原上的浪漫既質樸又熱烈。
除了雞肉和牛肉,丁卡人也吃魚、喝小米粥。他們常把牛奶與小米混合,做成稠糊,這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疤紋與命運:傳統的變與不變
在丁卡人的社會中,成年禮曾是標誌性儀式。男孩要忍受額頭刀痕的痛楚,女孩也要以疤痕和珠飾彰顯身份。不同部族的紋飾各不相同:有的刻成V字,有的刻成短線。所謂“六道橫紋”,大多出現在鄰近的努爾人身體上,丁卡人也有,但並非主流。今天,隨著教育普及、文化程度的提升,丁卡人割紋的現象已經大大減少。
漫長的內戰曾讓無數家庭流離失所,許多少年被稱為“失落的男孩”,這段苦難的記憶依然是南蘇丹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但是,從雞湯的香氣到牛歌的旋律,從額頭的疤紋到遠方的流亡,丁卡人以堅韌與詩意,延續著屬於草原的古老節奏。在白尼羅河的濤聲與蘇德沼澤的濕潤氣息裏,丁卡人用歌聲、疤紋和牛角書寫自己的歷史。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