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imon Jessop, Katy Daigle and Kate Abnett 報導 當氣候周本周日於紐約市拉開帷幕時,本屆活動將創下歷史規模之最——主辦方稱參與企業數量創紀錄,活動場次也達到空前水準。
幾乎無人預料到會出現如此盛況——尤其在今年,主辦國美國(全球最富裕國家)推行著否認氣候變化的政策:大力發展化石燃料、放鬆污染管制、削減美國科學研究及氣候行動經費。
氣候組織首席執行官海倫·克拉克森坦言,氣候周主辦方曾質疑:“人們還會來嗎?”
“實際上,人們對此熱情高漲,”克拉克森表示。
自2009年起與聯合國大會同期舉辦的氣候周,今年呈現逾千場活動——涵蓋專題演講、小組討論及豪華雞尾酒會——由環保非營利組織、企業及慈善家主辦,旨在推動保護地球的協議達成與議題探討。
相比之下,去年氣候周僅舉辦約900場活動。
前聯合國氣候事務負責人克裏斯蒂娜·菲格雷斯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指出,參與度提升“恰恰是對當前美國政府氣候立場的一種解藥”。
十年前,菲格雷斯參與制定了2015年《巴黎協定》,各國承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實現更具雄心的1.5攝氏度目標。
但菲格雷斯指出,儘管十年前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氣候議程,如今形勢已發生劇變。
“如今的推動力來自利益相關方、實體經濟和市場力量,”菲格雷斯強調。
瑞士碳捕獲公司Climeworks聯合首席執行官克裏斯托弗·格巴爾德透露,該公司今年預訂的活動數量較去年增長近四倍。今年2月,該公司已籌集1.62億美元資金用於技術升級和業務擴張。
“我們持續看到碳移除需求增長,”蓋巴爾德表示。氣候週期間,“企業最高管理層的關注度達到歷史新高。”
然而,多家大型化石燃料企業及部分依賴石油的政府正採取行動,試圖推翻既往氣候承諾。
截然不同的世界
隨著聯合國大會同期召開,氣候周已發展為首席執行官和投資者與到訪世界領導人交流的重要平臺。
大會將於週三討論氣候變化議題,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將主持特別“氣候峰會”。預計多位領導人將宣佈新的氣候目標,即國家自主貢獻。
儘管美國和歐盟曾是全球氣候議程的引領者,但此次均缺席宣佈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中國、COP30東道主巴西及其他快速發展國家,它們在議程設定中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氣候消息人士稱,中國減排計畫雖可能隨時公佈,但其雄心程度或令人失望。
與此同時,歐盟仍在就減排目標的雄心程度爭論不休——這加劇了外界對巴西COP30峰會能否成功的擔憂,距峰會開幕僅剩七周。
丹麥氣候部長拉斯·阿加德指出:“歷史上歐洲始終走在前列,無論是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還是承擔國際協議的資金責任。”但他強調:“歐洲在全球的角色已發生變化。我們僅占全球排放量的6%,因此我們呼籲《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共同承擔責任。”
儘管如此,該地區能源轉型仍取得快速進展。歐盟預計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1990年水準減少54%,這意味著成員國已基本實現歐盟此前設定的2030年減排55%的目標。
隨著11月COP30氣候大會領導人將聚焦於推動既往承諾的落實,專家指出企業此刻就應參與其中。
非營利組織“淨零追蹤器”數據顯示,全球半數以上大型企業已承諾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以契合全球氣候目標。
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PI全球氣候轉型中心的分析顯示,高達98%的企業尚未公佈將支出與承諾相匹配的具體計畫。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拉吉夫·沙阿表示:“紐約氣候周及後續行動面臨的挑戰在於,確保個人與機構以創新方式凝聚共識,重新構想應對共同威脅的合作模式。”
該基金會週四發佈的全球調查顯示,在36,348名受訪者中,高達86%的人認為國際合作對氣候行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