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十四五”是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
細數這五年湧現的科技成果,“星光”璀璨——“天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採樣返回,“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5G通信實現大規模應用,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務;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首位,CR450動車組鞏固擴大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特高壓輸變電世界領先,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
陰和俊介紹,在高端裝備領域,“京華號”16.07米超大直徑盾構機不僅突破單月掘進542米的新紀錄,更實現了對地面建築的無擾動,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應用;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鑽采系統國際領先,最大鑽深可達11000米。在先進製造領域,中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成功研製出國際領先的大型露天礦機器人運輸裝卸系統,實現單個礦山百臺級、總量達3000臺級規模化應用,為全球礦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人工智慧領域,國內湧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準確率突破95%,打造百餘個標杆應用場景;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整機技術實現突破,多模態感知、大腦-小腦模型等關鍵技術取得進展,促進了與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加速落地應用,為未來萬億級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腦機介面領域,已開始幫助截癱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復光感,國產腦起搏器已實現全面商用,臨床幫助3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運動功能,成為人口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陰和俊說。
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2.68%;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準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
同時,聚焦國家需求,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部署了納米前沿、催化科學、物態調控等重點研發任務,突破一批重大科學問題。例如,基於資訊超材料的新架構無線通信系統,為6G技術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支撐;建立稀土資源的綠色高效採集、精選和冶煉理論,為稀土材料引領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用於煤炭、天然氣的高效清潔轉化,對中國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價值。
在人才方面,中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由2021年的47.2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57.5萬人年。2024年,中國高被引科學家達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長50%,占全世界的1/5。
“‘十四五’期間,我們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條腿’走路,不斷強化平臺基地與學科體系建設,持續壯大基礎研究的高水準人才隊伍,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科技部副部長龍騰說。
科技成果轉化水準又上新臺階
科技部副部長邱勇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水準又上新臺階,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達到6.8萬億元。
促進轉化,體制機制很關鍵。2020年開始,中國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共40家單位在3年試點期內,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累計120.9億元,比試點前三年增長126.5%,帶動28個省市近700家單位開展省級賦權試點。2022年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帶動17個省市開展改革實踐,探索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這些試點形成的經驗做法,將在更大範圍內推廣。”邱勇說。
在推動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上,這個五年,中國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比如,西安交通大學與241家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研究院,形成大學“出團隊、出設備、出場地、出保障”,企業“出題、出資”,並且作為成果的“閱卷人”全程參與的模式,累計聯合開展2500多項難題攻關,培養2000多名工程碩、博士。
此外,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也不斷健全。記者瞭解到,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3家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12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以及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術轉移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建的19000多家研發與轉化平臺,還有1.6萬家各類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共同形成多層次的技術交易網路。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