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創新成為大家今年尤為關注的話題。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是今年最具創新力的5個經濟體,傳統創新強國排名大體保持穩定。與此同時,一批中等收入經濟體成為排名上升最快的國家。有分析認為,全球創新增長格局正發生變化,中等收入經濟體或將成為全球創新的新引擎。今年的報告是在全球經濟復蘇遲緩、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的背景下發布的,面對來年的風險與挑戰,WIPO總幹事鄧鴻森則相對樂觀地表示:“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讓我們放心,創新活動目前繼續保持強勁勢頭。”近日,《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中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解讀報告數據,並為未來創新事業發展提出建議。
全球創新發展態勢喜憂參半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9月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主題是“面對不確定性的創新”。作為評價世界各經濟體創新能力的重要國際報告之一,該報告使用80項指標對全球132個經濟體的創新表現進行評估並排名。報告顯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是今年全球前五位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傳統創新強國的排名總體保持穩定。
據瞭解,2023年的GII報告以“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次級指數的平均值作為計算結果。“創新投入”次級指數衡量的是支持和促進創新活動的經濟要素,包括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和商業成熟度;“創新產出”次級指數體現的是創新活動的實際成果,分為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兩類。
總體來看,報告認為,過去一年全球創新態勢喜憂參半:一方面新興技術繼續提供重大機遇,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和經濟混亂、高通脹等因素正在持續影響甚至阻礙全球創新發展。
具體來看,資訊技術、衛生和能源領域指標持續進步,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創新投資表現強勁。例如,與近期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相呼應,資訊和通信技術硬體領域的顯卡和晶片製造商的研發增長顯著。在疫情期間削減了研發支出的行業,如汽車、旅遊和休閒再次出現強勁投資。與此同時,科學出版物數量、研發投入、專利數量等也繼續增加。
然而,報告也提出過去一年全球創新在某些方面展現的頹勢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比如風險資本投資總值從2021年的超高水準大幅下降近40%,這反映了風險融資環境的惡化,2024年的風險資本前景尚不明朗。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面對研發成本升高、專利增長放緩等全球性問題,首先還是要提升科研創新體系的效率,合理分配科研資源,“把錢用在刀刃上”。儘管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各國不應削減科研投入。
中國排名如何在13年內躍升31位?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自GII報告2007年首次發佈以來,中國總體排名大致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在今年的排名中,中國位列第12位,比2010年的歷年最低排名(第43位)上升了31位。報告原文特別提到:“中國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創新能力為什麼能持續實現穩步提升?世界金融論壇秘書長、金磚國家與全球治理智庫主任馮興科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近些年在新能源、高鐵、現代資訊、新材料、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相關新產業新產品增勢良好。
馮興科認為,中國創新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政府大力支持。近年來,中國政府在重大科技創新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為科技創新事業提供了優良的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為技術創新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中國創新發展迅猛也離不開市場優勢的發揮,特別是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市場生態的構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創新排名攀升較快,除國家創新投入增加和人力資本雄厚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創新發展強調基礎和應用領域“兩手抓”,均衡發力。
“中國有效地將創新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2023年的GII報告寫道,中國的創新產出表現高於創新投入水準。2023年,中國在“創新投入”次級指數上排名全球第25位,在“創新產出”次級指數上排名全球第8位。
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共在6項具體指標上位列全球第一,包括創意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中國市場規模,勞動生產增長率,閱讀、數學和科學PISA測試得分,本國人商標申請量與GDP之比和本國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與GDP之比。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科技集群數量最多的經濟體,擁有24個科技集群,超過擁有21個科技集群的美國。報告稱,全球五大科技集群目前均位於東亞,分別為東京—橫濱、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上海—蘇州集群,其中中國占3席。
馮興科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反映了全球科技活動中心正在東移,東亞正在引領全球科技創新。中國科技集群數量增加主要得益於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強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佈局,形成了中央統籌、地方良性競爭、互相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生態。
不過,吳金希也提醒道,雖然中國在科技集群的數量上占優,但科技密集程度仍需提升。報告顯示,除北京在科技密集程度方面排名第14位外,其他位於中國或任何別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的科技集群都未能躋身全球科技密集程度最高的25個集群行列。
此外,中國在環境表現、裁員成本等指標方面的表現仍需加強,目前排在百名以外;在監管品質、教育支出占GDP之比等方面也位列50名以外。馮興科認為,中國在創新領域仍存在不足,我們對此要保持清醒認識並加以改善。
吳金希表示,中國在科研制度與環境方面仍有改善空間,比如可以完善科技人才的評價制度。“多年來,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帽子’(主要指人才計畫和以人才為資助對象的科研專案等)為標準分配科研資源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這不利於吸引、留住人才以及基礎研究發展。”他還提到,要重視中國自己培養的“土博士”,防止人才流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藍慶新認為,中國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改善,尤其在吸引國際資源方面,要為高端人才和跨國企業進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此外,高等教育產學研融合不足、企業環境治理成本削弱創新投入等,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中國創新發展。他說,要積極發揮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以需求拉動創新供給。還要積極申請國際專利,讓中國技術標準走向全球。
關於中國創新事業目前面臨的挑戰,馮興科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最大的風險之一在於美西方別有用心鼓吹的“科技脫鉤論”。中國應建立開放型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機制,明確反對科技脫鉤。要構建成體系、多層次、全方位、有重點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戰略,繼續強化中美創新合作,深化中俄科技合作,用好歐洲科技創新資源,抓准中日韓創新合作機會,積極參與當前新興技術的國際新規制定權。
中等收入經濟體有機會成為全球創新新引擎
除中國的亮眼表現外,2023年GII報告顯示,中等收入經濟體整體的創新表現都比較受矚目。過去10年來,中國與土耳其(第39位)、印度(第40位)、越南(第46位)、菲律賓(第56位)、印尼(第61位)以及伊朗(第62位)一道,成為GII排行榜上攀升最快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與自身經濟發展水準相比,共有21個經濟體的創新表現被報告評價為“超預期”,其中多數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東亞及大洋洲。印度、莫爾達瓦和越南連續13年表現超預期。印尼、巴基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連續第二年,巴西連續第三年表現超預期。
馮興科認為,這些經濟體表現超預期,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世界治理格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孕育發展,這為發展中經濟體在新領域趕超發達經濟體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不過,也有不少國家的專家和分析人士看到當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國際商業媒體“快公司”網站刊文分析稱,巴西此次排名躋身前50的原因在於巴西高校國際化指標的提高、商標申請量的增加以及獨角獸企業市值的增加,但是該消息“並不值得慶祝”,因為巴西的創新潛力與其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符,未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9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印度排名的提升歸功於巨大的知識資本、充滿活力的初創生態系統以及公共和私人研究組織所做的出色工作。不過,印中經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經濟學家薩齊夫認為,印度的創新表現還遠低於其潛力。目前,複雜的法律和稅收制度、低效的官僚機構、政府政策變化不定、勞動力市場僵化仍是印度推動創新發展的障礙。
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際關係部研究員穆罕默德·哈比蔔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尼此次進步較為顯著的指標主要是私營部門發揮更多作用的指標,如市場和商業成熟度等,而在政府管轄範圍內的指標改善則較為緩慢。
穆罕默德·哈比蔔認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崛起為更多“全球南方”國家樹立了榜樣。它們現在談論創新問題時,可以將這些中等收入經濟體中的優等生,而非發達國家視為標杆。不過,這些經濟體的崛起帶來的將是更緊密的合作還是更激烈的競爭,還有待觀察。
在馬來西亞東南亞社科研究中心總裁梁志華看來,相較於西方國家利用科技壟斷優勢來牽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國更願意通過技術轉移或共同開發共用創新技術。他相信,在中國科技創新的輸出和共用下,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中等收入和新興經濟體的數位化轉型將有機會取得跨越式發展。
藍慶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興經濟體作為“後起之秀”,在數字時代更易發揮後發優勢。這些底子相對薄弱的國家一旦在創新方面取得成績,表現就會很亮眼,由此帶來的財富增長也更大。他認為,中等收入經濟體成為創新主力是必然的趨勢。
而在馮興科看來,中等收入經濟體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科技基礎和後發優勢,他們有機會成為全球創新新引擎,但這並不是必然結果。只有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政府的關鍵引領作用,制定良好的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建設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啟動企業創新主體的動力和活力,中等收入經濟體才有望成為創新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