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一直是全球較大的咖啡市場,全國咖啡館超過5.5萬家。對於許多澳大利亞人來說,每天喝上三四杯咖啡非常正常。在清晨或上午的短休時間來一杯咖啡,更是很多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重要習慣。這一習慣近兩年發展出“新玩法”,在咖啡師、麵包師、甜點師和音樂DJ的“合作”下,咖啡館秒變“狂歡夜店”,人們手捧咖啡,“把咖啡言歡”。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會分享參與“咖啡狂歡”現場活動的體驗。在墨爾本,名為“混合抹茶”的飲品店在社交媒體上定期發佈“咖啡狂歡音樂秀”的活動通告。“混合抹茶”的3位創始人分別介紹自己為咖啡達人、抹茶深度粉和音樂DJ。他們為每場“咖啡狂歡”活動策劃菜單、場地和音樂。創始人之一的塔妮婭表示,人們來到這裏可以隨意選擇咖啡或抹茶,在音樂的伴奏下自由交流,不少人會隨著旋律舞動起來。記者來到現場,向身邊參與“咖啡狂歡”活動的人問起:為什麼會選擇在早上參加此類活動?名叫辛迪的“00後”年輕人一邊端著“拿鐵”一邊對記者說,“我以前是常逛夜店的‘派對動物’,但是疫情後晚上已經很少去夜店了”。她解釋說,近幾年人們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健康,越來越意識到酗酒加熬夜的夜店狂歡模式對身體的傷害,“第二天幾乎幹不了任何事”。此外,夜店的酒精飲品價格越來越貴,很多身處“生活成本危機”的澳大利亞人覺得越來越負擔不起,人們開始傾向於“物美價廉”的社交方式。於是,“咖啡狂歡”應運而生。
據澳大利亞市場調查公司IBISWorld的統計,從2017年到2022年,澳大利亞的夜店數量從482家銳減至355家。記者平常與身邊朋友交流也感受到,人們前往夜店的頻率在逐漸下降。不過,澳大利亞人追求音樂與社交的願望並未減少。在悉尼、墨爾本、布裏斯班等澳大利亞大城市,咖啡館、甜點店甚至麵包店,紛紛加入舉辦“咖啡狂歡”活動的行列,用咖啡代替酒精,帶給人們新的“夜店氛圍”。
布裏斯班有一家“咖啡因俱樂部”,創始人蘭卡斯特表示,澳大利亞人習慣早起,因此在清晨舉辦“咖啡狂歡”活動符合澳大利亞人的生活習慣。這家位於河畔的咖啡館一般舉辦“咖啡狂歡派對”的時間是上午7時至10時。現場有音樂DJ打碟,咖啡館提供拿鐵、摩卡等各式咖啡,新鮮烘烤的麵包琳琅滿目。蘭卡斯特表示,自家舉辦清晨“咖啡狂歡”是想創造一個有趣的空間,讓人們可以在這裏互相交流,聆聽美妙的音樂。
隨著類似咖啡店舉辦狂歡派對的現象越來越多,有人提出了“軟夜店”一詞,用以描述年輕人社交生活的變化。酒吧、夜店和俱樂部大量關門,夜生活正在消亡,Z世代正在追求不一樣的社交體驗。墨爾本的炸魚薯條店推出即興表演,買速食的顧客變成欣賞流行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多的健身房裝修風格近似夜間娛樂場所,人們在閃爍的霓虹燈下運動,宛如身臨音樂節現場。“咖啡狂歡”正是這種“社交革命”背景下孕育出來的新文化現象。悉尼的一家咖啡店去年12月首次舉辦自己的“咖啡派對”,吸引了約50人參加,最近一次活動,有400人在咖啡館外排隊。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