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航天局(NASA)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研製的地表水和海洋地形衛星(SWOT),正助力改進海嘯預報模型,使沿海社區受益。
當地時間7月30日11時25分,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近海發生8.8級地震並引發海嘯,SWOT在地震發生約70分鐘後記錄下了此次海嘯的情況。
當地震或水下滑坡等擾動足以讓從海底到海面的水體發生位移時,就會產生海嘯。這會導致波浪從擾動處向外擴散,像把一顆鵝卵石扔進池塘會產生一系列波紋一樣。
7月30日,SWOT捕捉到席捲太平洋的海嘯波前沿。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NASA地球科學負責人兼SWOT專案科學家Nadya Vinogradova Shiffer表示:“SWOT在海洋上進行廣泛的掃描,旨在提供關鍵、真實的現實數據,揭示新的物理規律,並朝著更精准的早期預警和更安全的未來邁進。”
在此次事件中,SWOT數據從多個維度呈現了堪察加地震引發的海嘯前沿情況。測量數據包括超過1.5英尺(45釐米)的波高——在高亮軌跡中以紅色顯示,以及海嘯前沿的形狀和傳播方向。在視覺圖像中從西南向東北延伸的高亮區域展示的SWOT數據,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海嘯研究中心製作的海嘯預報模型形成了對比。將二者進行比對,有助於預報人員驗證模型,確保準確性。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Ben Hamlington表示:“1.5英尺高的海浪可能看起來不算什麼,但在開闊海域只有一兩英尺高的海浪,到沿海淺水區也許會變成30英尺高的巨浪。”
SWOT收集的海嘯測量數據正幫助NOAA海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改進海嘯預報模型。該模型運用了一系列基於過往觀測及海洋感測器即時觀測數據的地震-海嘯情景。基於該模型的輸出結果,NOAA會向可能處於海嘯路徑上的沿海社區發出警報。
SWOT獲取的關於海嘯波高、形狀和傳播方向的數據,是改進這類預報模型的關鍵。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Josh Willis表示:“衛星觀測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逆向推演海嘯的成因,而在此次事件中,觀測數據還向我們表明,NOAA的海嘯預報非常精准。”
NOAA海嘯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Vasily Titov稱,該中心利用SWOT的海嘯數據對模型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振奮。“這表明,SWOT數據有望顯著提高海嘯預報的操作性,而這正是2004年蘇門答臘海嘯事件以來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那次毀滅性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數千人死亡,並給印尼造成了廣泛破壞。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