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附近的姊妹城市拉瓦爾品第,有一座據說建於16世紀的城堡——拉瓦特堡,據傳由加卡爾部落的統治者蘇丹·薩朗汗下令建造,後來成為一座曾經繁華的商隊旅館。
“Grand Trunk Road”,也叫作“南亞大幹道”,是一條從喀布爾出發,經白沙瓦、拉瓦爾品第、拉合爾、德裏、達卡,到達孟加拉和緬甸邊境入海口的交通要道,貫穿南亞北部核心區域,如今在巴基斯坦境內有部分被納入N5國道,拉瓦特堡就位於N5國道路邊。從國道拐一個彎,就能在擁擠的居民區中看到拉瓦特堡的城門。走近城門,可以看到門上有一扇半人高的小門,彎腰進入可以看到城堡內豁然開朗,有一片空地,行人三三兩兩躺在草坪上休憩,與外面的嘈雜截然不同。
院子裏散落著一些當地特色的長方形階梯墳墓。其中一座最大的墳墓前有墓碑,上面的文字顯示墓主人是“蘇丹·薩朗汗”。拉瓦爾品第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旁遮普省北部的波托哈爾高原上,這裏丘陵密佈,地勢險要,同時又處於白沙瓦盆地和旁遮普平原之間,是通向德裏的必經之路。16世紀時,這裏被當地部落加卡爾人統治,他們的首領就是薩朗汗。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開國君主巴布爾率領軍隊已數次入侵印度,中途收服薩朗汗率領的加卡爾人。此後,加卡爾人成為莫臥兒王朝的忠實擁護者,參與了巴布爾對德裏的遠征。後來,巴布爾的兒子胡馬雍被普什圖人、蘇爾帝國的建立者舍爾沙擊敗,遠走波斯,加卡爾人仍然效忠胡馬雍。桀驁不馴的加卡爾人讓舍爾沙備感頭痛,他決定在波托哈爾高原上修建一座堅固的堡壘,這就是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羅赫達斯堡。這座城堡距離拉瓦特堡80公里。據說修建羅赫達斯堡時,沒有當地人願意參與工程。舍爾沙甚至以“壘一塊石頭給一枚金幣”的天價,誘使當地人參與建設。
不過,舍爾沙沒有見到羅赫達斯堡建成,不久後就戰死了。他的兒子繼續與加卡爾人對抗,圍攻拉瓦特堡。1546年,拉瓦特堡被攻陷,首領薩朗汗和他的16個兒子戰死,被埋葬在城堡內的空地上。
環顧拉瓦特堡四周,可以看到薩朗汗的墳墓四周還散落著很多年久失修的墳墓,據說埋葬的都是在戰爭中死去的加卡爾人,也有人說是薩朗汗的16個兒子。抬頭望去,院子中間有一座八角形的兩層圓頂建築,據說最早是薩朗汗的墳墓,但後來被人為破壞了,現在從外表幾乎看不出來任何痕跡。
也許是這座城堡的位置太好了,就在大幹道邊,也許是因為城堡最初就有向過往商隊收稅的功能,總之這座城堡後來被改造成了商隊旅館。站在院子中間,可以看到院子四周是一排排小房間,那就是商隊旅館的隔間,中間空曠的院子則用來停放商隊的駱駝和貨物。
“拉瓦特(Rawat)”一詞源自阿拉伯語“Rabat”,意為“休息之所”,後特指商隊旅館,在中東、中亞、北非、東南歐都很常見,類似於現代的汽車旅館,通常建在商路沿線,有巨大、封閉的庭院,供沿途的商人和旅客休息、存放貨物和馬匹駱駝。南亞大幹道沿線有很多類似的商隊旅館。
走進旅館房間會發現它其實非常狹小,也就六七平方米,沒有窗戶,只有門洞。偶爾有幾個相連的房間,可能就算是當年的“豪華套間”了。走上二樓,可以看到隔壁的居民樓近在咫尺,視野很局促。這也是巴基斯坦很多城市的縮影,由於人口眾多但高樓稀少,大家都住在兩三層的民房裏,因此很多老城裏的古建築,雖然能保障內部空間的寬敞,但外部空間卻不得不一再被壓縮。
如今,曾經的戰火與紛爭都已遠去,商人也不再需要住在條件這麼艱苦的旅館,這座古堡成了附近居民的街心公園,樹下乘涼的小孩、躺椅上的老人、抄近路穿古堡而過的婦女成為這座公園的常客。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