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區持續下滑
瑞士食品飲料巨頭雀巢,還沒扭轉在中國的頹勢。
7月24日,雀巢集團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績單:銷售額442.28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3985億元),同比下降1.8%;淨利潤50.65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456億元),同比下降10.3%。其中,在大中華區,業績呈現兩個特點:一是降幅相對更大,二是漲價策略並未奏效。
具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雀巢大中華區銷售額為24.7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223億元),相較於上年同期的26.39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238億元),少賣了15億元,同比降幅為6.4%。同期,雀巢其他幾個主要市場,比如美國、法國,銷售額同比降幅分別為1.58%、3.8%,英國市場則錄得0.65%的同比增長,表現均優於大中華區。
近些年,為了應對可哥、咖啡豆等原材料成本上漲,同時為了保證公司利潤,雀巢進行過多輪漲價。從結果來看,其漲價策略在多個國家奏效,唯獨在中國不行。

還是用財報數據說話,2025年上半年,在大中華區,雀巢的有機增長率(指剔除並購、剝離、外匯波動等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後的增長率)為-4.2%。其中,實際內部增長率為-1.5%,定價貢獻為-2.7%。也就是說,在中國,雀巢非但沒能漲價,還不得不降價應對,結果也沒能拉動太多增長。
作為對比,同期,雀巢在美洲大區、歐洲大區的有機增長率分別為2.1%、3.5%。其中,實際內部增長率分別為-0.5%和-0.2%,定價貢獻分別為2.7%和3.7%。而在中國所處的亞大非區域(亞洲、大洋洲及非洲區域),即便是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影響,因為其他地區相對給力,同期有機增長率、實際內部增長率、定價貢獻率分別達到了2.4%、-0.3%和2.6%。
“2025年上半年,在亞大非區域,除大中華區外,各市場均呈現廣泛增長。在大中華區,由於我們開始調整業務模式,聚焦於拉動消費者需求,第二季度銷售額出現下滑。”雀巢在財報裏表示。
在中國消費者的記憶裏,雀巢曾經是咖啡的代名詞,不少人的咖啡啟蒙,都來源於此。事實上,這個食品飲料巨頭的版圖遠不止於此。除了咖啡,雀巢還涉足巧克力和糖果、烹調產品、乳製品、寵物食品等領域,旗下擁有雀巢咖啡、奇巧(KitKat)、太太樂、徐福記、寵優等多個品牌。
近些年,不少消費者能明顯感知到,購買雀巢旗下產品的頻率在下降。反映到財務數據上,從2019年開始,雀巢在中國的銷售額進入下滑通道。
2019年至2021年,其大中華區銷售額從69.13億瑞士法郎降至55.58億瑞士法郎,同比降幅分別為1.3%、13.4%和7.1%。2022年,雀巢在中國短暫恢復增長,銷售額同比上漲5.1%,但之後的2023年和2024年,又分別錄得5.5%、1.7%的同比降幅。
如果詳細拆解數據,會看到和當前大致類似的故事。一方面,雀巢在大中華區的有機增長率普遍低於同期其他大區的表現;另一方面,在大中華區,定價貢獻率一直不高,遠低於同期其他大區數據。
找來菲律賓市場掌舵人
就在披露半年報的前不久,7月1日,雀巢新的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剛剛走馬上任。原菲律賓市場掌舵人馬凱思從張西強手裏,接過雀巢在中國的生意和超過2.1萬名員工。
這是雀巢在中國的自救舉措之一。
2022年,雀巢單獨設立大中華區,張西強成為雀巢在華的首位本土CEO。上任之初,張西強提出“2025年營收600億元,2030年前實現1000億元”的目標,之後還表示,2022年到2024年,是練好內功、夯實基礎的階段,從2025年開始,將進入全速前進時代。
很顯然,急於求變的雀巢,沒再給張西強太多時間,反倒是找來菲律賓市場的操盤手,有些想抄作業的意味。
近年來,儘管雀巢在全球市場面臨不小的增長壓力,但在菲律賓市場的表現卻頗為亮眼。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雀巢在菲律賓的銷售額大多數時候保持正增長。背後的“功臣”正是馬凱思。
在菲律賓,馬凱思通過“三板斧”——切入下沉市場、本土化產品創新、數位化基建,顯著提升雀巢產品在當地的滲透率。這些經驗,也被認為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市場當前的痛點相契合。
更重要的是,換人的背後,是雀巢寄希望於在中國市場轉變業務增長模式。根據雀巢集團CEO傅樂宏的說法,過去的模式主要專注於分銷建設和商業驅動,但雀巢在中國正處於一個需要“再平衡”的階段,需要加大對消費需求和消費人群的投資,同時需要逐步使管道庫存恢復正常,將增長模式從過去的“推式”轉為“拉式”。
更換舵手之外,雀巢還在嘗試通過收購破局。
今年3月3日,雀巢通過收購徐福記剩餘40%的股份,實現了對徐福記的全資持股。於雀巢而言,徐福記帶來的,不僅有業績加持,更有品牌和管道資源。“雀巢可以通過徐福記的既有優勢,特別是強大的分銷網路,來發展國內的零食和糖果業務。”公司方面表示。
雀巢當下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是系統性困境。不止雀巢,寶潔、聯合利華等跨國企業想必對此都深有體會。
過去,大品牌在中國有些“贏者通吃”的意味。一方面,砸錢在大眾媒體上投廣告,就能攫取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建立品牌心智;另一方面,通過體量、財力優勢把控銷售管道,就能把產品鋪到消費者身邊。但隨著社交媒體和電商的發展,注意力和管道壟斷被打破,越來越多小眾、個性化品牌湧現,通過更細分的賽道、功能,切走了巨頭們的蛋糕。
也有業內人士曾表示,除大企業共性外,雀巢在中國還面臨諸多具體的問題,比如對利潤索取過高,收購戰略較為割裂、沒能形成合力等。
如今,還是同樣的中國市場、相同的競爭環境,只是不知道雀巢換了一套打法,換上新的舵手,能多大程度上“拿下”中國消費者了。
來源:中國財經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