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可實現平均每18分鐘下線一臺塔機。”近日,記者走進中聯重科(000157)塔機智能工廠,實地探訪了這座全球規模最大、智能化水準最高的塔機生產基地。
步入焊接車間,數十臺極光綠的機械臂正精准地進行焊接作業,雙絲焊技術讓焊縫精度達到毫米級,單臺焊機價值超200萬元。中聯重科建築起重機械公司(以下簡稱,中聯建起)品質工藝總監劉鑫向記者介紹,這座工廠實現了從下料、結構、塗裝到裝配、調試的全流程智能製造,46條智能化產線、3座智能立庫和6萬平方米室外調試坪的協同運作,讓生產效率提升33%的同時,人工成本降低了60%。
塔機作為建築工程的重要裝備,其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崛起。1956年,中聯重科的前身——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研製出了中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塔機。如今,中聯重科塔機銷量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海外市場正成為新的增長引擎。據中聯建起副總經理俞立虎透露,目前,中聯重科塔機海外市場占比約60%,且海外銷售額增速超過國內。“塔機海外市場毛利率遠高於國內,公司正在向歐美高端市場突破,並計畫推動海外市場實現翻倍增長。”
整體來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持續推進國際化進程。截至目前,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已經遍佈世界各地,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最重要的出海方向,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接近五成。
“我們將重點開拓中東、非洲等海外新興市場,例如為實現沙特‘2030願景’等國際專案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同時將塔機應用從房地產拓展至風電、核電、水電等新領域。”俞立虎表示,目前,中聯重科塔機已遠銷土耳其、阿聯酋、韓國、新加坡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在技術創新方面,中聯建起將持續推動塔機向智能化、無人少人化方向發展。
“安全是塔機行業的生命線。”俞立虎強調,塔機安全並非一家企業、一個環節所能保證。它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製造、安裝、使用、檢測及報廢的全生命週期,需要全鏈條的所有參與者各司其職、協同努力,才能共同築牢安全防線。
據其介紹,在製造階段,中聯重科採用優質可溯源材料,對關鍵焊縫、重要焊縫進行相控陣探傷檢測,並通過六大試驗平臺驗證產品可靠性。此外,公司還建立了“157”服務體系,包括15分鐘回應、2小時到達等保障措施,確保設備的安全運行。
這一系列技術創新和安全保障,正助力中聯重科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近日,總投資達1.2萬億元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高寒、高海拔的極端環境對工程機械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俞立虎表示,該專案給公司獨有研發設計的水壩建設專用大型混凝土塔式皮帶輸送機提供了展示應用機會,專案必將大幅拉動國內工程機械需求。中聯重科已經有專項工作組持續跟進雅下水電專案。
據東吳證券測算,該專案土方量超5億立方米,工程機械需求涵蓋大型挖掘機、裝載機、礦卡、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等。專案位處西藏林芝市,平均海拔3000米,高寒環境下柴油燃燒性能差、保養成本高,電動化、無人化、少人化工程機械有望成為主流選擇。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