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機器人產業?因為這是前沿產業、未來產業,我們希望加強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高它的品質,提高它的競爭,今後的機器人肯定比人多得多,一個人可能有很多機器人幫你忙,幫你工作。”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人工智慧+”戰略領軍人才與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說,中國機器人產業是下一個萬億級產業。
倪光南在演講中引用的賽迪研究院《中國機器人的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統計顯示,中國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產率僅50%,要達到國產機器人主導市場仍然任重道遠。從倪光南引用的報告來看,在2024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格局,本土份額占50.70%,外資占49.30%。
“設想一下未來的局面,現在中國製造2035都屬於新型工業化,就是國外的5.0,傳統工業化是國外的工業4.0。5.0與4.0有什麼差別?工廠將來是自動化的,工廠的模型不是剛性的、固定的,而是柔性的、可定制的,將來工廠有自己的大腦,自主運營管理。機器人總體比人要多,它將來作為智能主體還有很大的發展。”倪光南認為,提升機器人智能等級是發揮機器人效益的關鍵。
據悉,2022年,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單位聯合發佈機器人智能等級劃分標準,將機器人等級分為L1至L5五個等級。
倪光南認為,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機器人基本在L1-L3,L3交互機器人能與人類進行簡單的交互,並根據人類的指令完成任務,但要將等級提升到L4,才能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發揮機器人效益。而L4等級機器人,是指能夠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任務,並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和進化能力,“空間智能視覺有望將機器人智能等級提升到L4,這是機器人產業的機遇和挑戰。”
倪光南指出,機器人的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是環境感知、運動控制、交互決策,三者互相融合而又相對獨立。目前我國機器人領域,對運動控制的投入較大,而對環境感知、交互決策的投入不足,迫切需要提升。
“目前市售機器人中,環境感知往往是短板,導致機器人不能‘即插即用’,既不能適應環境,又不能移動工作,而需依賴煩瑣的編程、部署、調整,難以真正發揮功效。交互決策也是短板,機器人缺乏自主能力,與人運動控制也難以交流,充其量只能作為自動化工具,離開真正的智能化有較大的差距。”倪光南說。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機器人應該是怎樣的?
在倪光南的期望中,是人工智慧在環境感知、運動控制、交互決策方面一體化,讓機器人有腦子、有眼睛、有行動,看見世界,理解世界,行動於世界,“大家可以一起研究,比如,一個協同一體化的腦眼行動的機器人智能系統,有助於把我們機器人產業水準、智慧水準更快更好地提升上去,滿足我們新型工業化的需求。怎樣才是好的,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市場和用戶都會選擇。”
當日,在2025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人工智慧+”戰略領軍人才與創新發展論壇上,政、學、產、 研領域嘉賓代表共同圍繞“人工智慧+”行動“戰略領軍人才體系建設”與“創新能力發展”,分享前瞻理論與實踐經驗,探討產教融合新路徑,探索構建跨學科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體系,共同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激發創新動能。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