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對標學習先進的孵化器模式,綜合打造創新生態圈。創新生態濃度越來越高,就會吸引一大批企業主動前來。”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器處處長張勵日前在接受澎湃科技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正在持續佈局、遴選、指導高質量孵化器加快培育建設、提質增效,引領示範各類科創載體轉型升級,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生態。
2023年11月,上海市正式啟動高質量孵化器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12家高質量孵化器在孵企業300多家。1-5月,在孵企業總營收超6億元,R&D經費投入超5億元。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表示,上海正在構建引領全球的創新模式,建設高質量孵化器,引爆“核爆點”。打破過去的平均主義,整合各類資源,“把所有的創新要素聚到極小的一個點上,就能產生創新的核聚變。”
科技成果轉化從淺水區走向中水區
中科創星是國內最早開展硬科技孵化投資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平臺之一。2023年11月,中科創星、張江集團合資共建中科創星(上海)高質量孵化器,聚焦原始創新硬科技成果應用落地和前沿未來技術培育,重點圍繞人工智慧、光電、量子、可控核聚變等代表先導產業和未來產業方向的前沿技術,挖掘高水準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打造硬科技深度孵化創業平臺,打通從高層級科研到高水準創業的轉化路徑。
“我們在上海探索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的新模式。從全球來看,這也是比較新的模式。目前已經有七八個專案在孵,並且都落地在張江。”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表示,科技成果轉化可劃分為淺水區、中水區和深水區三個階段。所謂淺水區,是指技術已相對成熟、科學家能夠直接投身創業並面向投資人獲取融資的專案,這類專案的比例不超過5%。事實上,大量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集中在中水區。
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模式正是為了轉化中水區成果。這類孵化模式比天使投資更加超前,在科學家的專案尚未成熟但技術具備可能的前景時,為其提供一筆額度在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的專項孵化資金。獲得資金支持的專案將進入孵化器,用大約一年時間完成技術熟化工作。支持並不局限於資金,孵化器將幫助科學家把握產業需求、為專案匹配產業人才、協助組建團隊等。專案相對成熟後,再推動成立獨立公司,進入商業化融資階段。
和上一代互聯網創業專案不同,硬科技專案80%左右面向B端市場,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在商業化問題上面臨共性挑戰。“科學家最擅長的還是做科研,做企業其實是另外一個賽道。科學家有科學家思維,做企業需要有工程師思維、企業家思維、市場思維。所以科學家創業最難的第一步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如果思維方式不轉變,創業很難成功。”米磊表示,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幫助科學家轉變思維,從過去單純追求科研突破、聚焦單點技術制高點,轉向建立產品思維與市場思維。為助力科學家完成這一轉變,中科創星開設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每期吸納60至70名硬科技創業企業CEO參與,幫助他們建立硬科技創業所需的商業思維,提升對市場規律與商業邏輯的認知。
目前,中科創星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已入駐奇異摩爾、魯汶儀器、光引科技等企業,通過投資、冠軍營等紐帶,對接各類硬科技企業(團隊)50餘家。“我們也希望通過探索這樣的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模式,蹚出一條新路,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出來。”
顛覆性創新技術加速轉化為市場價值
2023年11月,上海市正式啟動高質量孵化器建設,目前已在浦東張江、徐匯西岸以及臨港、嘉定、楊浦等區域,圍繞大模型、光電量子、智能傳感、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新興產業領域前沿賽道,陸續啟動建設了12家高質量孵化器。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質量孵化器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00多家。1-5月,在孵企業總營收超6億元,R&D經費投入超5億元;多家企業估值超過10億元,36家企業估值超億元,估值5000萬元及以上企業增至61家。
得益於高質量孵化器建設釋放的信號,上海市各類科創載體穩步發展,新賽道新領域技術創新加速,顛覆性創新技術、概念驗證專案加速轉化為市場價值。莘澤“智星港”培育的維昇藥業專注於內分泌及內分泌罕見病治療,已於2025年3月成功在港股上市。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創由劍橋大學歸國團隊創立,自主研發的OrcaⅠ是全球少數能實現“擬人直膝”行走的機器人,創造了多項世界首創,並亮相人形機器人半馬賽。
米磊表示,上海要代表中國構建引領全球的創新模式,建設高質量孵化器,引爆“核爆點”。顛覆性專案並非來自模仿跟隨,要打造創新生態,培育鼓勵原創的創新文化,營造寬容試錯的氛圍。同時彙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給予人才更高的認可,整合投資、人才、供應鏈、產業需求等各類資源,打破過去的平均主義,“把所有的創新要素聚到極小的一個點上,才能產生核聚變。”
目前,上海頂尖人才牽引的格局漸成趨勢,12家高質量孵化器夯實以複合型人才為主的運營團隊,專業孵化人員近200人,同比增長33%;通過開展多層次培訓、員工入股績效獎勵等多種途徑,提升孵化人才專業能力。從創業人才看,帶頭人不乏硬科技賽道領軍人才、頂尖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大廠高管等高質量創業人才,來源廣泛,並且呈現出“專、硬、尖”的特質。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吸引了以香港大學席寧教授作為核心頂尖科學家及團隊超10人。曾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王乃行入駐啟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創立了面向AI算力底座高性能晶片研發的璧矽科技。
成立於2015年的啟迪之星(上海)孵化器,累計推動300多個專案落地上海,自2025年啟動高質量孵化器建設以來,半年內落地數字經濟領域技術專案30餘個。啟迪之星(上海)董事長韓威表示, 市場的開放度與容錯性是構建高質量創新生態的關鍵支撐,在市場准入、市場競爭中保證更大的機會公平,對於推動科創企業的發展更加至關重要。在上海,人才與科研資源高度富集,產業根基深厚,與周邊區域在產業佈局上形成了緊密協同聯動,各類基金為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這些獨特優勢的充分啟動將釋放創新動能。
“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把生態圈、朋友圈做大的重要性。生態打造起來以後,企業自然而然就會慕名而來。”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器處處長張勵表示。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