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Tom Bateman 報導 Rebun Kayo 每年都會數十次乘坐渡輪前往廣島港對面的一個小島,尋找 80 年前因原子彈而遇難者的遺骸。
對於這位 47 歲的研究人員而言,在二之島發掘出最微小的碎片也是一種警示,提醒人們戰爭是一個持續存在的現實——被掩埋、被遺忘和未解決。
“我們死後,會被安葬在寺廟或教堂等地方,並舉行告別儀式。廣島大學和平中心的研究員加代表示:”這才是有尊嚴的送別方式。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當場炸死約 78,000 人,炸傷更多的人。此後,距離原子彈爆炸中心約 4 公里(2.5 英里)的二之島成為戰地醫院。在幾周內,大約 1 萬名死傷者被運往對岸,許多人很快就去世,火葬跟不上,人們被埋在亂葬坑裏。
戰後數十年間出土了許多遺骸,但目擊者稱還有更多的墓地。2014 年,一位居民的兒子向 Kayo 介紹了該島西北海岸的一個地區,Kayo 因此積攢了資金,並於四年後開始挖掘。
不關閉
上週末,在酷熱中,Kayo 穿過茂密的灌木叢,回到三周前停工的地點。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挖掘,他小心地從泥土中挑出兩塊指甲蓋大小的骨頭碎片——這是他迄今為止挖掘出的約 100 塊骨頭碎片中的新增部分。
每次發現都讓他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他說,今年早些時候發現一名幼童的下頜骨和牙齒碎片時,那種痛苦尤為強烈。
“那次打擊我特別大,”他說道,白色長袖襯衫已被汗水浸透。“那個孩子是被炸彈殺死的,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我有一段時間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那種感覺至今仍縈繞心頭。”
有一天,他計畫將所有碎片帶到一座佛教寺廟,讓它們得以安放。
Kayo年復一年重複這項艱巨任務的動力部分源於個人經歷。
作為二戰期間最慘烈戰役發生地沖繩的原住民,Kayo本人有三位親屬的遺骸至今未被找到。
來自日本各地的志願者仍會前往沖繩參與挖掘工作,由於當地森林中的毒葛對他構成障礙,Kayo轉而選擇在二子島回饋這份善意。
只要死者的痕跡不斷被發現,戰爭的陰影對卡約而言始終觸手可及。
“如今那些不了解戰爭的人只關注重建,他們在推進討論的同時卻忘記了這裏的人們,”他說。
“最終,人們會說,‘即使投下原子彈,也能重建’……總有人會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為之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