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赤道附近有一個被稱為“非洲心臟”的國家,這裏山巒疊翠,草木繁茂,這就是布隆迪。布隆迪沒有林立的高樓,少有都市喧囂,別有一種沉靜的莊嚴。
隆重的敬意之禮
當第一縷晨光灑在首都布瓊布拉城邊的坦噶尼喀湖上,山影漸明,鳥鳴清脆。街道旁,早起的行人正緩步而行,小販攤前擺著香蕉、鱷梨(牛油果)和咖啡豆等,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果香混合的清新氣息。水果攤主笑著向《環球時報》記者舉起右手,伸出食指、中指和無名指3根手指,對記者表示尊重和致意。
記者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不是簡單的打招呼和致敬,而是帶著象徵意義的儀式感。3根手指,在布隆迪的傳統文化語境中,分別代表“團結、勞動和進步”,是這個國家的座右銘,是布隆迪國徽上的格言。布隆迪人將這3個詞揉進生活與信仰。舉起3根手指,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信念的提醒。
當地媒體曾撰文說,“三指之禮”是文明的折射。在布隆迪,它是信仰的形狀,是禮貌的外在表現,是沉默中的詩意。記者在當地採訪深有此感。
大鼓敲出非洲心跳
在很多非洲國家,鼓是一種語言,一種載體,一種超越文字的聲音文化。在布隆迪,大鼓是國家的象徵和歷史的迴響。
布隆迪中部的吉爍拉,一片綠意盎然的丘陵被譽為“大鼓的故鄉”。在當地語言中,大鼓被稱為“Ingoma”,它不僅是樂器,更是一種象徵。製作Ingoma的大鼓,需選用一種名為“Umuvugangoma”的樹。匠人先將樹幹掏空,製成鼓身,再以樹枝為架,以支撐鼓體、固定鼓皮。鼓面則選用公牛皮,經火燎炙烤、烈日曝曬,歷經多道工序,方能成就一面優質大鼓。
當地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鼓體如女性身體,內架為繈褓中的嬰兒——這是對女性生育力的禮贊,象徵著大地母親孕育萬物的偉大力量。
布隆迪大鼓並不輕易敲響,節慶時或重要場合的儀式上,鼓手們肩扛大鼓,身披與國旗顏色相同的紅白綠三色長袍,整齊地列隊入場,腳步如鼓點,氣勢如奔雷。鼓手們或跳躍翻騰,或齊聲高呼,在激昂與肅穆間鼓聲大作。
在布隆迪人的傳統觀念中,鼓聲能告慰祖先、祈求雨水、驅除邪惡,是人與天地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正因如此,大鼓又叫“聖鼓”,非重要場合不得敲擊,鼓手必須家世清白、技藝高超,方可傳承此道。2014年,布隆迪大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詩稱:“布隆迪大鼓,是一顆跳動的心臟,敲響了這個國家乃至非洲大陸的靈魂。”
獻上最後一根香蕉
布隆迪的山村,傍晚夕陽染紅天際,炊煙嫋嫋,香蕉樹的影子在泥牆上搖曳。家裏的女主人用陶罐煮木薯糊,鄰居帶著自家釀的香蕉啤酒笑著走來……布隆迪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這不只是諺語,更是每天生活的真實寫照。
布隆迪人注重鄰里關係,鄰居不僅是守望者,也是親人。走進村莊問路,他們會放下鋤頭,走幾裏地為你引路;你若誤入婚禮,哪怕素未謀面,也能獲邀飲上一杯香蕉酒;孩子若頑皮闖禍,鄰居有權管教,父母不僅不生氣,還會道謝……人情網在這裏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天然的溫暖。
年節時,人們互贈禮物,布隆迪人喜歡當著面打開禮物,佩戴它或者陳設它,以此表達由衷的喜悅和感激。
在布隆迪,待客之道幾近極致。當地出版的旅遊書上說:“布隆迪人願為你捧出最後一根香蕉。”這並非誇張,而是他們願意分享最後的食物,只為讓客人感到溫暖。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