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廣東省廣州市泮塘五約,三官廟前的老榕樹下,67歲的權叔搖著蒲扇為遊客講述村史:“睇見青石板路未?我細路仔時跑過嘅每一道裂痕,今日都仲系度(看見這個青石板路了嗎?我小時候跑過的每一道裂痕,現在還在這裏)。”不遠處,巷子裏飄來咖啡香,年輕人在文創店擦拭著新燒制的廣彩瓷杯。
漫步廣州荔灣區永慶坊歷史文化街區,腳下踩著麻石路,抬頭望見趟櫳門、滿洲窗等嶺南特色建築,耳畔傳來外國遊客的歡笑聲。
夜幕降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流光溢彩,人潮湧動。透過地面上的玻璃鋼罩,自唐代直到民國時期疊加在一起、共十一層的路面清晰可辨,古老與厚重感撲面而來……
地處五嶺之南、南海之濱的廣州,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首批公佈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牢記囑託,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探索出一條兼顧保護與發展、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生活的創新路徑。
日前,調研組行走在廣州,循著歷史脈絡與城市肌理,感受這一方土地的城脈傳承、文化綿延。千年文脈的風流芳華、咂啖不盡的粵韻鄉愁,蝶變煥新、充滿活力的古街古巷,讓調研組不禁感慨:今日廣州,又“古”又“潮”!
“繡花”功夫精在哪?
“微改造”留住古建肌理,留住鄉愁記憶
行走在千年古街永慶坊,仿佛置身於嶺南文化與西關風情的博物館。
“清代的廣州外貿繁盛,永慶坊一帶商賈雲集,這裏‘廣味’十足,當年有‘廣州看西關,西關看恩寧’之說。”指著永慶坊入口處的一幅老城展示圖,廣州荔灣區住建局幹部江偉輝向調研組講起這條古街的今昔之變。
20世紀初,返鄉華僑帶來騎樓建築風潮,永慶坊一帶也建起連片的騎樓。後來,廣州城市重心逐漸東移,曾經商業密集的廣州西關慢慢變成老城。
如何讓藏身於老城之中的永慶坊,重現當年風華?在城市更新中,是“推倒重來、大拆大建”,還是循古向新、讓“老樹發新芽”?
廣州的答案是——擯棄“大拆大建”,引入“微改造”理念,力求還原老城本色。
“你看,這趟櫳門看似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它左右開啟,既通風又安全,是不是滿滿的嶺南風情!”在李小龍故居門前,江偉輝向調研組一一介紹這裏的古建特色。
修復後的永慶坊,流淌著豐盈而清晰的“老廣”記憶。老街坊梁綿生站在修復後的麻石路上感慨:“現在吃完飯就喜歡來逛逛,踩著舒服的石板路,招呼著熟悉的老鄰居,就是這個味道!”
“在永慶坊改造中,對於結構損毀或需要加固的部分,改造團隊並非簡單一拆了之,而是採用輕盈通透的玻璃幕牆進行銜接,既有效加固了危房,又在最小干預的原則下,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江偉輝說,城市更新的“繡花”功夫,就在於此。
在荔灣湖邊的泮塘五約、泮塘三約,“微改造”理念,同樣讓陳舊的古街巷煥發新生。
泮塘五約灰牆黛瓦,綠植掩映,鳥鳴啾啾,乾淨規整的街巷十分溫馨。
穿街過巷,隱藏在民房中的“燃藜”“攀桂”老牌匾依稀可辨。“‘泮塘’原有望子孫‘入泮’(入學宮讀書)成才的美好願景,‘燃藜’‘攀桂’也正是學子勤奮苦讀科舉登高的寓意。微改造中,我們不僅完好保護了老牌匾,還專門設置了文化牆,對‘燃藜’‘攀桂’的典故進行詮釋。”泮塘五約社區改造規劃師芮光曄介紹說,“微改造”在締造古村落全新形象的同時,也讓更多居民體會到文化和情感的傳承。
改造後,村裏的傳統氣氛回來了,閒適的生活氣息回來了,更多年輕人也回來了。
“泮塘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這裏的龍舟有400多年的歷史。回到村裏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泮塘五約青年號龍舟隊,今天就是他們賽龍舟的日子。”芮光曄告訴調研組。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廣州始終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守護好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翻開最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一條條好辦法、好舉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分類管理、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共治共用、區域協同的原則”“保護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特色裝飾和歷史環境要素的完整性”“設置戶外廣告、招牌、雨棚、空調、連廊、雕塑、環境衛生設施等外部設施或進行裝飾的,應當與歷史風貌協調”……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鄧堪強介紹,條例堅持“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的法治框架,將工業遺產、水務遺產等納入保護,堅持名城保護“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構建起市域、歷史城區、名鎮名村、非遺等立體保護體系。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不斷修訂完善的20多年間,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理念、範式已從“點”到“面”,從關注建築風貌到關注人的情感記憶,微改造更注重有機更新和活態保護。
千年文脈蘊鄉愁,一街一策展新顏。坐擁歷史文化街區26片、文物保護單位792處、歷史建築841處的廣州,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細”文章,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加“出圈出彩”。
“活化利用”巧在哪?
創新“活化”方式,盤活文化資源
最近,廣州花都區塱頭村,在社交媒體上“火”了。這個有著700年曆史的嶺南古村,前不久登上“建築界的奧林匹克”——塱頭鄉村振興專案作為全球鄉村改造專案入選案例,亮相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此後,這個古村變身“國際農學院”——一名“洋網紅”帶著國際留學生到村裏體驗下田種菜,體驗嶺南鄉土氣息和躬耕之樂。
這種“沉浸式農耕課堂”並非偶然,近年來,塱頭古村還給“洋農民”和遊客們準備了更多驚喜。
“紅棉古樹映青雲,幽深小巷聚人家。”沿著蜿蜒的小路步入塱頭村,但見一排排老屋沿街傲然挺立,青磚灰瓦間流淌著百年記憶。從村前廣場遠眺,18座祠堂和書院面向荷塘依次排開,氣勢恢宏。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曾走出12位進士、10位舉人的“科甲名村”,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度面臨空心化危機。
活化利用,文化為本。2021年,塱頭村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模式,開啟古村保護和鄉村振興新路子。村裏新建“春陽臺藝文中心”,融合文博展館、藏書樓、善本室、閱覽室、劇場等多樣空間,不僅成為古村文化地標,也成為遊客熱門打卡地。
“村裏人現在沒事就來這溜達溜達,還能帶著小孫子在閱覽室看繪本,在劇場跟著票友們學唱兩句粵劇。這老地方啊,如今天天都有新熱鬧!”73歲的塱頭村村民宋大娘笑顏逐開。
如今的塱頭村,書院古風依舊,書聲琅琅。以“春陽臺藝文中心”為代表的文化空間和30多座書院,成為孩子們學習國學的理想之所。不少村民和遊客都會在這裏參加文化活動,體驗古村風情。2024年,全村接待遊客量超過1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城市的成長和拓展,眾多文化遺產也面臨煥新需求。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更好地留存下去,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對此,廣州積極探索文化資源的活態傳承模式,通過功能活化與業態創新,讓老空間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意生長的沃土,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
活態傳承理念,融入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悄然帶來新的蝶變——
在T.I.T創意園,老廠房有了新玩法:綠樹掩映的老廠房裏,機械轟鳴被鍵盤敲擊聲取代,工業遺產蝶變為年產值300億元的互聯網產業集群。
在廣州,如同T.I.T創意園一樣,煥發新機的舊廠房不勝枚舉。由珠江鋼琴集團舊廠房微改造而來的珠江鋼琴創夢園、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舊樓改造而成的289藝術園、由珠江啤酒廠改造而成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園……這些園區,如同一顆顆明珠,點亮了城市的文化、創意、旅遊產業。
在廣州白雲區人和鎮鳳和村,“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則探索出另一種活化路徑。這個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小村莊,距廣州白雲機場僅3公里,獨特的空港資源和區位優勢,促進文旅、民宿、餐飲等專案“多點開花”。
“在保護青磚瓦房肌理的基礎上,活化利用歷史建築,美化公共空間。”空港文旅小鎮負責人許曉燕介紹,民宿整體出租率已達85%,村民每年收入超10萬元。村民老馮在咖啡館裏笑言:“以前擔心飛機吵得睡不好,現在靠它吃飯啰!”
放眼整個廣州,這種“活化利用”的模式方興未艾,永慶坊、沙面、華僑新村、珠江琶醍等300餘處歷史建築和老舊空間煥發了新生。
“系統性的‘活態利用’,不僅盤活了大量閒置或低效使用的珍貴空間資源,更提升了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吸引力。”廣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探索的湧現,廣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將在保護與發展、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中,煥發更深厚的歷史韻味和人文溫度。
“新生密碼”藏在哪?
在街坊鄰里的茶話會裏,在多元共建的治理理念中
在廣州越秀區,位於騎樓深處的舊南海縣社區,曾是典型的“老、破、擠”街區。然而,一場“多元共治”的微改造,讓這座沉澱著千年廣府文脈的老社區煥發新生。這場蝶變,始於一次次真誠的對話,成於每一位居民的參與。
“小到一個路燈的朝向角度,大到雨汙管網的鋪設,都請居民和專家一起來商量。”舊南海縣社區工作人員何絲麗告訴記者,近年來社區先後組織70多場居民聽證會,並引入規劃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提供諮詢,收集了上百條建議。
“有阿婆擔心晚上看不清臺階,我們就反復調試新裝的路燈角度;有老伯提出樓梯太陡,我們就加裝了更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扶手。”何絲麗說。
改造完成,並非終點。為了讓新家園持續“保鮮”,舊南海縣社區還成立了共建共治共用協調委員會。
“他們的議事廳,常常就設在社區那棵標誌性的大榕樹下。從垃圾分類點的設置,到公共綠地的日常維護,再到引入智慧設備,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在這裏協商共議。委員會成了連接各方、凝聚共識的紐帶。”何絲麗細細講述著。
不遠處的泮塘五約,治理經驗同樣寶貴,它的“新生密碼”就藏在街坊鄰里的茶話會和精心的業態篩選中。
“下足‘繡花’功夫,信任,得從針腳裏一針一線縫出來。”芮光曄對此深有感觸。為了摸准老社區跳動的脈搏,他們辦了80多場接地氣的茶話會,邀請居民、老匠人、文化學者等共同參與。榕樹下,院門口,居民們圍坐在一起,聽阿婆們細數下水道堵塞的煩心事,陪老匠人一起修復那些承載著時光的滿洲窗。
正是在這些家長里短的“吐槽”和指尖摩挲舊物的協作中,不同背景參與者的心慢慢貼近了,共識也在多方互動中悄然形成;正是這種政府搭臺、居民共治、社會參與的“大合唱”,讓廣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留住了鄉愁記憶,激發了社區活力。
2022年,廣州創新實施“老城新生”夥伴計畫,搭建政府、企業、設計機構、高校師生、民間組織和廣大市民的開放合作、共建共用平臺,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機制,選出21個專案,形成“建成一批、實施一批、方案一批、謀劃一批”的態勢。
“夥伴計畫中,政府定位為‘園丁’而非‘審批者’‘設計師’角色,盡可能少地干預,鼓勵支持改革創新,讓每個主體、每個團隊、每個專案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到‘有事就服務、無事不打擾’。”鄧堪強表示。
多元參與的星星之火,讓各方群眾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當主角”“唱大戲”,讓廣州這座人民的家園風景更絢麗!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經驗啟示
錨定“老城市新活力”砥礪奮進,廣州市積極探索出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城市內涵式發展新路子。廣州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在城市更新和發展中傳承城市文脈記憶,延續城市生命力,其很多有益經驗值得借鑒:
加強頂層設計,把方向定戰略。堅持系統觀念,以完善立法、科學規劃、制度建設等方式,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頂層設計。編制面向2035年的名城保護規劃,推動市、區兩級嚴格執行向本級黨委專題報告城鄉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制度。聚焦解決保護利用難點痛點堵點問題,修訂實施名城保護條例、城中村改造條例、傳統風貌建築保護規定,出臺文物活化利用、歷史建築修繕補助、傳統風貌建築日常維護與修繕資金補助、非遺保護資金管理等政策指引。通過法律法規的規範保護、城市規劃的設計安排、政策制度的支持保障,把“真管控”“真保護”“真傳承”落到實處。
堅持“繡花”功夫,承文脈存肌理。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飽含“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在城市更新、微改造過程中,積極探索歷史建築保護修繕與綠色化改造、消防安全技術、活化利用政策和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新模式,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通過下足“繡花”功夫,不僅保護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而且讓它們增輝添彩,傳於後代。
堅持突出特色,留記憶續鄉愁。廣州鮮明的文化特色除了體現在粵語、粵劇上,還體現在古老和現代、經典和創新相結合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上。在泮塘五約,居民自發參與房屋活化,已形成60餘間文化機構的集聚區域,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產業共生、商家與居民共處的氛圍。此外,廣州26片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利用活化工作的推進中,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形與神,讓人隨時可感千年文脈的風流芳華,領略咂啖不盡的粵韻鄉愁。
堅持人民至上,增活力提品質。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廣州市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老城新生”夥伴計畫,通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試點專案、美麗鄉村迭代升級、博物館文化惠民、精品村建設等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居住環境的追求和多元豐富的精神需求,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