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生產總值超12萬億元
中國高新區成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截至11月份,中國高新區總數達178家,依託66家中國高新區建設了23家中國自主創新示範區。1月至9月,園區生產總值達到12.3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11%,占中國比重為13.5%。”工業和資訊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在日前舉行的“發揮中國高新區作用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聞發佈會上介紹。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高新區不斷深化改革探索,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對接,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為新時期高水準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高新區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2022年,中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7.3萬億元,創造了中國14.3%的GDP,貢獻了13.6%的稅收。中國高新區也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基石,支撐建設了38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集聚了三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三分之二的科創板上市企業。中關村新一代資訊技術、武漢東湖光電子、張江積體電路產業的規模分別占中國的17%、50%和35%。
通過強化創新策源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國高新區已成為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從基地平臺看,中國高新區聚集了近80%的中國重點實驗室、70%的中國製造業創新中心、78%的中國技術創新中心。從研發投入看,中國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萬億元,占中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近一半。從成果產出看,中國高新區企業擁有發明專利占中國近一半;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等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在高新區加速產業化,第一枚人工智慧晶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等均誕生在高新區。”吳家喜說。
中國高新區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優勢。工業和資訊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紹,將推動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創新基地平臺向中國高新區佈局,進一步支持中國高新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引導園區通過聯合共建、跨境合作等方式,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標誌性重大戰略產品。支持中國高新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強鏈延鏈補鏈,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專案,強化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面向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未來產業。
據統計,前三季度,中國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7.66萬億元,同比增長4.22%,實現利潤總額3.32萬億元,經濟運行持續企穩。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連續4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企穩回升態勢明顯。
在推動中國高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方面,吳家喜表示,將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高新區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建設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