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深度· 言論 > 文章内容 返回
印度能取代“中国果链”吗?iPhone的“灵魂”仍在中国
发布:2025-05-31

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5月初对投资者表示“未来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将主要由印度制造”时,这一表态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在“加州设计,中国制造”的全球分工格局已持续二十多年的背景下,如果iPhone主产地从中国变为印度,那仿佛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正在发生前所未见的板块漂移,足以产生地动山摇的后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确实正在发生。苹果正在稳步扩大其在印度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其主要供应商富士康也正在全印多地投建大型生产园区。数据显示,2024年3月到2025年3月,在印组装的iPhone总价值已达220亿美元,同比激增近60%,占全球产量的20%。

然而,仅有“动作”并不等于“变革”。

苹果在印度的布局,目前还很难称之为其产业核心动力源的转移,而更像一种谨慎的多元化策略,这可以被视为具有保险性质的“产业备份”,而非真正的替代。如果消费者撕掉那些贴着“印度制造”标签的iPhone包装,他们仍会发现满满的中国印记——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工艺全部都来自中国。

尽管印度近年来在提升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真正替代中国在iPhone制造体系中的地位,依然相去甚远。关键问题不在于印度缺乏雄心,而在于缺乏完善的产业生态。

苹果与中国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离岸外包关系,更是一种深度“共建共生”的互动过程。过去二十年,苹果不仅接入了中国的制造体系,并深度参与了这一系统的构建,同时也被这一系统所塑造和影响。

曾长期担任英国《金融时报》科技记者的帕特里克·麦吉(Patrick McGee)在其有关苹果公司的新书中提到,苹果投入巨大,推动在华培训工人、引入先进工艺,并搭建产线、培育供应链。为了满足产品设计的极致要求,比如铝制外壳的精密着色、塑料透明度的无瑕,苹果曾专门派遣工程师团队赴华培训工人。他指出,自2008年以来,苹果已在中国培训超过2800万人次的工人,累计投入数百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方的配合和协助也使苹果颇为满意,愿意不断追加投入。例如,苹果需要新设备时,中国供应商无需通知即可连夜完成更换。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可以与比亚迪、立讯精密、歌尔股份、闻泰科技等中国本土龙头企业形成了高度紧密的合作网络。

“中国果链”是一个高度整合、反应极快、执行力强的制造生态系统。这一体系,是中国制造业体系在和苹果合作中逐步打造并不断迭代完善而成的,目前尚无其他国家能够复制。

印度正在努力追赶,但到目前为止,其所扮演的角色,仍是“最后拧紧螺丝”的终端组装者,还没有触及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几乎所有用于印产iPhone的关键零部件——芯片、传感器、显示屏、摄像头等,仍然来自中国或中资企业的供应商。如果中国发生供给波动,无论是由于贸易战、地缘政治摩擦,还是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印度都注定难以顶上这一空缺。显然,印度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产能、规模与速度。

更深层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线的问题,而是印度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首先,印度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资本支撑。 相较于中国的制造企业,印度多数本土厂商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缺乏必要的规模经济,生产效率较低,质量控制和垂直整合能力也尚未达到苹果的标准。

其次,内需市场有限,难以支撑全链条布局。与中国庞大的本地电子消费市场不同,印度电子产品本土需求规模有限,同时也缺乏出口竞争力,缺乏形成“制造—消费—再投资”正循环的能力。这使得全球供应商对在印深度落地缺乏足够动力,大多数仅关注完成最终组装任务。

第三,产业配套生态不成熟。印度尚不具备中国式密集的模具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与物流体系。尽管莫迪政府已推出了若干激励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但距离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仍有较长距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就没有出位的机会。历史上,日本、韩国乃至中国,都是从引进外资企业起步,逐步形成本土产业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生态。如果印度愿意在这一条道路上耐心耕耘、持续投入,它也有可能在未来建立自己的“制造奇迹”。但这需要的不仅是政策与决心,更是时间。

对苹果来说,全球布局的多元化已成刚需。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以及新一轮“25%关税”言论,再次提醒苹果:单一依赖中国制造体系的风险正在加剧。因此,苹果选择了它最擅长的平衡策略。

它在印度投资、在越南开设新产线、从台积电美国工厂采购芯片,塑造出“去风险”的姿态。但现实是,绝大部分iPhone的生产仍深度依赖中国的供应能力、组织协调力和制造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不是取代中国,而是对其形成一定“补充”作用——为苹果提供谈判筹码、后备产能,以及面向公众发出“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的信号。

印度能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仍有待时间验证。它拥有年轻的劳动力、积极的政策环境和一批积极进取、渴望成功的工程师。但要真正成为苹果产业链的核心,印度需要的不仅是投资和外资,更要培育出自主可控、精密高效的本土制造生态。

如今的iPhone供应链,是一个经过数十年沉淀所打造的复杂系统,承载着信任、反馈与极致工艺的积累。要复制这样的体系,不是雄心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制度、效率、资本与文化的长期合力。

眼下,哪怕iPhone包装盒上写着“印度制造”,但这款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消费品,其“灵魂”依然还在中国。

(毛克疾,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来源:中国澎湃新闻

上一篇:法院認定有足夠證據繼續審理西班牙制藥公司基立福(Grifols)提起的誹謗訴訟
下一篇:日本北海道近海地區發生6.1級地震
相關推荐
  • 時隔12年美國非農數據再度延遲發佈,如何影響市場降息預期?
    链接阅读
  • 特朗普限制簽證促使美國公司考慮將更多工作轉移到印度
    链接阅读
  • 福特CEO法利警告:美國AI發展面臨勞動力短缺危機
    链接阅读
  • 無懼泡沫警告?黃仁勳大膽預測:OpenAI或成為下一個萬億美元巨頭
    链接阅读
  • 美聯儲“三把手”決議後首次露面,威廉姆斯:近期降息旨在提振就業
    链接阅读
  • 瀋陽醫療產業升級背後:老工業基地的向“新”力
    链接阅读
  • 華為車BU CEO靳玉志:L3級自動駕駛將在2027年規模放量
    链接阅读
  • 黃仁勳:中國晶片潛力無窮,僅落後美國“幾納秒”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干預後,加沙戰爭距離結束還有多遠?

2025-10-05

比特幣突破 12.5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

歐盟將削減鋼鐵進口配額,將關稅提高至 50%

2025-10-02

特朗普限制簽證促使美國公司考慮將更多工作轉移到印度

2025-09-30

特朗普對木材進口加征10%的關稅,對櫥櫃和傢俱加征25%的關稅

特朗普的聯合國演講引發歐洲對全球共同承諾的焦慮

2025-09-28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