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Greg Torode 和 Jun Yuan Yong 報導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亞洲國家在武器和研究方面的支出正在激增,因為它們在努力促進本國國防工業發展的同時,通過擴大外部工業合作來應對日益暗淡的安全前景。
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週三發佈的年度亞太地區安全評估報告稱,即使地區國家最終以自力更生為目標,外部工業幫助仍然至關重要。
“最近在烏克蘭和中東發生的衝突,加上中美戰略競爭的惡化和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惡化,可能會導致國防工業夥伴關係的浪潮不斷高漲。”該報告寫道。
“在一觸即發的熱點問題上的安全競爭態勢……助長了發展軍事能力以應對這些問題的必要性”。
報告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東南亞主要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國防採購和研發支出增加了27億美元,達到105億美元。
儘管這些國家在 2024 年的國防開支平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5%,而這一數字在過去十年中保持相對穩定,但這一數字仍出現了飆升。
這項研究是在本週末於新加坡舉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防務會議之前發佈的,研究報告稱,亞太國家的大部分關鍵武器裝備仍然依賴進口。
這些武器裝備包括潛艇、作戰飛機、無人機、導彈以及用於監視和情報收集的先進電子設備。
全球防務和軍事官員在新加坡舉行的非正式會議預計將主要討論曠日持久的烏克蘭衝突、特朗普政府的安全政策以及臺灣和有爭議的南海繁忙水道所引發的地區緊張局勢等不確定因素。
研究報告稱,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正日益活躍並取得進展,儘管歐洲公司通過技術轉讓、合資企業和許可組裝交易在該地區佔有突出地位並不斷擴大。
阿聯酋目前擁有一個多元化的合作網絡,如中國的武器巨頭北方工業集團(NORINCO)和競爭對手印度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研究報告指出,聯合開發行動並非一帆風順,印度與俄羅斯合作生產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長達二十年,從中吸取了經驗教訓。
該研究補充說,雖然印度已經部署了這種令人擔憂的武器,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戰略,出口一直受到阻礙,直到2024年才開始向其首個第三方客戶菲律賓交付。
中俄關係的密切可能會使該武器的研發進一步複雜化,特別是如果莫斯科選擇優先考慮與中國政府合作研發高超音速版導彈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