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納秒等於10的負9次方秒,這是人類無法自然感知的時間刻度,卻是機器世界的精密脈搏。機器在數據高速運轉時,毫秒之差就可能引發連鎖誤差。
5月21日,在2025全球時空智能大會期間,千尋位置CEO陳金培表示,納秒級的授時對於機器而言至關重要,在機器中,納秒和毫秒是普遍存在的。時空智能不僅是空間感知,更是時間協同。“在AI加持下,機器人的智能化水準迅速提高,如果時空智能跟不上,將嚴重制約機器人的智能化。”
時空智能是以統一、高精度的時空基準為基礎,融合多源感知數據,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進行建模、推演、預測和決策支持的技術體系。它關注物理世界中對象、事件和環境在時空維度上的狀態、關係及動態變化。
“人工智慧最早是由電腦專家做出來的,電腦那麼強的能力,AlphaGo下棋把人類打敗了,加上大模型,搞具身機器人、研究、寫文章,都比人快,我們認為這很重要,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而時空智能是人工智慧必須首要關注的一個領域,因為它研究的是人類物質世界,它是處理好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關鍵。時空智能是人工智慧之中推動宇宙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智能。“我們要超出電腦界,引發各行各業的人都來關心時空智能,從人工智慧的大數據、大模型、互聯網走向物聯網,突破我們研究的範圍,要研究運動的物質世界。按照辯證唯物主義,整個宇宙社會的進步是在運動的物質世界,不要局限於互聯網上做的一些動作。”
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能力提高。在數位化和智能化浪潮中,計算網、時空網、互聯網是三個重要基礎設施。陳金培表示,時空網產生物質世界的數據,互聯網傳輸數據,計算網處理數據,三者令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基礎設施實現閉環。“時空智能會變成智能化中的一個核心能力。今天我們講智能化、思維鏈、推理鏈,但我認為時空感知的鏈條和能力是智能化裏不可或缺的。”陳金培表示,無論是高級輔助駕駛還是機器人,這些設備具備決策能力,同整個現實世界的交互性得到了明顯加強。如果說人工智慧是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那麼時空智能就是負責感知和行動的“小腦”。時空智能是幫助人工智慧真正向人類看齊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
儘管時空智能快速發展,但仍面臨數據獲取與治理複雜、核心演算法模型待突破、技術融合集成困難、產業機制與商業模式不完善等多方面挑戰,制約其潛力的充分釋放。
《時空智能技術與應用白皮書》顯示,時空智能與AI大模型深度融合難,如何將時空數據作為大模型主流語料、如何構建匹配時空數據特性的計算框架和AI方法等基礎性問題尚待突破。在產業層面,現有合作模式多停留在傳統的專案集成階段,易導致低水準競爭和內卷,底層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限制,產業生態尚未形成有效協同。與此同時,時空智能應用開發門檻高,長尾場景應用存在“碎片化”問題,部分城市數字底座設施面臨重複建設。
為此,《白皮書》建議,要關注時空智能發展可能帶來的數據隱私、演算法偏見等倫理問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研發適應時空數據特點的AI計算框架和預訓練大模型,提升模型對時空關係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利用GeoAI(地理空間人工智慧)、大規模時空知識圖譜、多模態時空大模型等新一代智能基礎能力,增強模型可解釋性。同時構建開放合作生態,鼓勵產學研用深度合作,通過商業化應用專案牽引,形成從數據、演算法、軟體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和解決方案。發展時空智能平臺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降低應用門檻,避免重複建設。推動建立以時空數據流通複用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促進數據要素的規模化流通和價值釋放。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