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能源 > 文章内容 返回
臺灣關閉最後的核電,島內擔憂“非核家園”缺電、漲電價困局難解
发布:2025-05-19

5月17日,是臺灣第三核能發電廠(下稱核三廠)2號機組最後的服役日。這是臺灣地區僅存的運行核電機組,其停機退役標誌著臺灣長達47年的核能歷史畫上休止符,自5月18日起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時代。島內輿論普遍擔憂,“非核家園”將重創臺灣,電力不足、電價高漲等危機恐接踵而至。

臺灣核三廠

核電歸零後,臺行政機構規劃以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填補缺口。新華社援引《中國時報》17日發佈的社論稱,與臺當局喜迎“非核家園”形成對比,產業界和民眾非常憂心未來電力供應與電價穩定。以高成本的電力替代低成本電力,將使臺灣電力公司(下稱臺電)下半年發電成本上升,對電價形成明顯衝擊。根據臺電公告,今年臺灣1、2月可再生能源購入成本為每度電5.81元(新台幣,下同),天然氣發電成本每度電3元,核能發電成本每度電僅1.87元。

澎湃新聞在5月18日零時臨近之際查詢臺電系統所有機組發電情況時發現,核三廠2號機組已經停機,發電量為零。此時,化石燃料的發電量占比超過94%,水電占比1.78%,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核電歸零後,火電占比明顯上升

核三廠2號機組在滿功率運行的情況下,可為全臺提供近3.6%的電力。17日下午,該機組開始降功率,當晚解列停機。預計兩天後,開始將燃料棒移出堆芯。

臺灣地區曾運營有三座核電站,核一廠1970年核准興建,首臺機組於1978年12月投入商業運行。作為該地區的第三大電力來源,核電對臺灣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核電曾為臺灣供應了超過一半的電力,隨著核一、核二廠和核三廠1號機組相繼到期退役,核電占比在2024年降至4%。

核三廠2號機組在島內各界的延長服役呼聲中走到盡頭。臺立法機構13日三讀通過修正案,規定核電設施可在運行執照到期後最多延壽20年,但核三廠已無立即重啟的可能。

今年夏天,將是臺灣地區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沒有核電可用的夏天。據新華社報導,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非核家園”換來的是電力價格、高碳排發電、供電穩定以及能源安全等多個難題相互纏繞的僵局,未來臺灣面對的能源問題將更加嚴峻。

近年來,臺灣地區平均電價連續跳漲。去年上半年,島內平均電價調漲約11%,其中民生用電價格漲幅為3%至10%,產業用電漲幅最高達25%。不僅如此,近年來臺灣發生“三三全臺大停電”等多起大規模停電事件,影響萬人用電的事故也屢屢發生,如桃園市在2024年4月一個月內就發生35起停電事件。

此次核三廠2號機組停機約降低3%的備用容量率。臺灣學者梁啟源稱,根據臺電公佈的數據,去年電力備載低於10%的天數達119天。核電退役後,每年夏季夜間用電高峰,全臺將陷入緊急限電危機。

據新華社報導,按臺電規劃,今年有近500萬千瓦大型燃氣機組加入供電行列,然而這些機組進度還有變數。新竹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認為,可再生能源的不可控性是電力穩定供應的一大挑戰,備用容量若低於安全值,臺電將不得不啟動分區輪流限電機制來確保電網穩定。

臺灣地區97%以上的能源依賴進口,主要是天然氣和煤炭,極易受到價格波動和供應不穩定的影響。被臺灣當局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展遲緩。2024年,臺灣可再生能源占比僅11.6%,與臺“經濟部”計畫的2025年達到20%目標相去甚遠。有學者直言,臺灣地狹人稠,可再生能源發電一定不夠,未來每年夏天都將面臨缺電問題。

全球重新擁抱核能背景下,臺灣背道而馳。臺灣《工商時報》發文稱,天然氣占比太高的能源風險早有前車之鑒。俄烏衝突升級後2022年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歐洲深受其害,臺電也累計虧損高達3000億元。同時,“當局高層拍胸脯保證,未來七年電力相當充裕,不必擔心缺電問題。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從目前的12%,至2030年提升至3成,(但)一旦一片烏雲遮住,上百萬千瓦的太陽能光電將瞬間歸零。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等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大停電就是因短期再生能源供電驟減導致。”

隨著用電需求持續增長,臺灣產業界對核電的倡議愈加頻繁。臺灣和碩聯合科技公司董事長童子賢多次力挺核電,稱AI晶片製造發展讓臺灣用電量大增,核電不排碳、發電成本比天然氣便宜。他強調“綠能跟核能不要偏廢,核電每年可替臺灣省下幾千億”。

標普在202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隨著臺積電加快先進3納米晶片的生產,預計2030年用電量將占臺灣總用電量的近四分之一。然而,臺灣發電量成長速度緩慢,可能導致臺積電面臨供電風險。

據環球時報報導,“非核家園”這項由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蔡英文拋出的政策,近來遭到島內猛烈抨擊。

報導援引臺灣聯合新聞網稱,17日核三廠關機後,島內火力發電占比可能高達83%至85%。目前火力發電原料97%依靠進口,會威脅臺灣能源韌性、能源安全。國民黨“立委”葛如鈞稱,近年臺灣民生用電平均每年調漲19%,嚴重衝擊民眾生活,同時AI發展所需電力越來越多,賴當局卻大砍穩定的電,臺達電等都不斷提示臺灣需要能源,而臺灣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郭智輝竟誇口說2032年電夠用,根本胡扯。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譏諷說,當局保證2032年前供電穩定、沒有缺電危機,就像是結婚誓詞“我只愛你一人7年”“我保證7年內不外遇”一樣,婚姻忠誠度只保7年沒有人會接受,企業投資需要長期穩定,僅保證2032年不缺電,對企業而言就是不永續、不確定。他認為,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臺灣燃氣安全存量僅10到15天,甚至可能降至7天,可再生能源發展又跟不上,只有核電延役可確保供電安全。

環球時報還援引臺灣《中國時報》稱,臺灣47年的核能歷史將正式結束。臺灣多數民意支持核電,但民進黨當局始終不願調整,為供電、減碳、電價帶來更大壓力,還拖累臺灣經濟。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

上一篇:在印尼,人們越來越擔心黑暗的過去可能會被政府的新歷史書改寫
下一篇:官方顯示,根據新協議,英國對歐盟的農產品出口可能增長 16%
相關推荐
  • 山東魏橋結束26年孤網供電接入大電網,電價曾比國家電網便宜1/3
    链接阅读
  • 新增金資源量超40噸!中國發現一處大型金礦
    链接阅读
  • “玲龍一號”全球首堆冷試成功,建成投運後每年可發電10億度
    链接阅读
  • 中核集團在核聚變能量導出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链接阅读
  • 美國將打造全球首座可移動核反應爐工廠,落戶“曼哈頓計畫”舊址
    链接阅读
  • 突破10000米,中國地球深部能源探索邁出關鍵一步
    链接阅读
  • 中國能源基建“國家隊”在沙特攬下多個新能源大單,合同額超三百億元
    链接阅读
  • AI太耗電,美國電網不堪重負怎麼辦?馬斯克:儲能是解藥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與默克集團達成協議 部分試管嬰兒藥物降價

2025-10-17

“驚喜”來了!新凱來子公司萬裏眼發佈超高速即時示波器,帶寬突破90GHz

2025-10-1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增長預期 關稅衝擊小於預期

2025-10-15

歐洲增長將保持穩定,但財政成本不斷攀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

中國貨輪首航北極抵達英國 運貨時間縮短一半

特朗普宣佈加沙戰爭結束 以色列最後人質換回巴勒斯坦囚犯

2025-10-14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