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hilip Pullella 報導 梵蒂岡週一宣佈教皇方濟各逝世,全球羅馬天主教徒將開始猜測紅袍樞機主教中誰將繼任教皇。
鑒於方濟各在教皇任期內任命的紅衣主教的性質,人們難免會有些期待,這位阿根廷教皇的繼任者會是另一位非歐洲人,而且他可能會像方濟各一樣,成為另一位進步人士,與教會的保守派對立。
然而,方濟各下葬後的選舉過程是高度保密的,在西斯廷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告訴世人新教皇已經選出之前,一切都無法確定。
樞機主教是教皇最親密的合作者,負責管理梵蒂岡和世界各地教區的重要部門。教皇去世或辭職後,80 歲以下的紅衣主教有資格參加秘密會議,從他們中間選出擁有近 14 億成員的羅馬天主教會的新教主。
這次複雜的投票將揭示,現任紅衣主教(其中大部分是方濟各派來的)是否認為方濟各對自由社會價值觀的擁護及其漸進式改革議程走得太遠,是否需要一個緊縮期。
紅衣主教們將在未來幾天陸續抵達羅馬後確定會議開始的日期。
只有教皇才能任命紅衣主教,而教皇選擇的紅衣主教類型會在其統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給教會留下印記–因為他們是高級神職人員,也因為他們中的某個人可能最終成為教皇。
根據梵蒂岡公佈的數據,截至4月21日,共有252名紅衣主教,其中135名紅衣主教選舉人年齡在80歲以下。其中108名選舉人由弗朗西斯任命,22名由其前任本尼迪克特任命,5名由約翰-保羅二世任命。
紅衣主教在稱為 “主教團 “的儀式上 “誕生”,在儀式上他們會被授予戒指和紅色的方帽(biretta),並宣誓對教皇的忠誠,即使這意味著流血或犧牲生命,這也是紅色的象徵。
教皇方濟各舉行了 10 次主教會議,每一次會議都增加了他的繼任者是另一位非歐洲人的可能性,他在一些地方加強了教會的力量,這些地方的教會要麼是極少數,要麼是增長速度快於大部分停滯不前的西方教會。
許多世紀以來,大多數紅衣主教都是義大利人,只有 1309-1377 年教皇在阿維尼翁執政期間,許多紅衣主教是法國人。
紅衣主教團的國際化在保羅六世(1963-1978 年)時期正式開始。波蘭人約翰-保羅二世(1978-2005 年)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他是 455 年來首位非義大利籍教皇。
雖然歐洲仍是紅衣主教選舉人最多的地區,約占 39%,但與 2013 年方濟各成為首位拉美教皇時的 52% 相比有所下降。第二大選舉人群體來自亞洲和大洋洲,約占20%。
不那麼以歐洲為中心的群體
方濟各任命的20多位樞機主教來自以前從未有過樞機主教的國家,幾乎全部來自盧旺達、佛得角、湯加、緬甸、蒙古和南蘇丹等發展中國家,或瑞典等天主教徒人數極少的國家。
在某些情況下,他一再忽略傳統上擁有紅衣主教的歐洲大城市的空缺,以強調教會不能如此以歐洲為中心。
在美國等其他地方,他繞過了洛杉磯和三藩市等教區,顯然是因為這些地方有保守的大主教。
羅伯特·麥克羅伊(Robert McElroy)自三月份以來一直擔任華盛頓大主教,他被視為方濟各在社會問題上牧民方式的進步和直言不諱的盟友,比如保護環境和對 LGBTQ 天主教徒採取更加歡迎的態度。
教皇的遺產
教皇在位期間任命的紅衣主教越多,其繼任者在教會和社會問題上持有相似觀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紅衣主教們可能會選擇一位在神學上與前任教皇不同,但出於教會內部原因或選舉所處的歷史時代而被認為是最佳人選的人。
教皇本尼迪克特被選為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繼任者,部分原因是本尼迪克特曾與約翰-保羅共事二十年,紅衣主教們希望他的工作能有延續性。
但許多紅衣主教認為需要一個 “局外人 “來接替本尼迪克特。本尼迪克特於2013年辭職,因為 “Vatileaks “醜聞暴露了中央行政機構的功能失調,其中大部分由義大利神職人員監管。
與此同時,許多紅衣主教明顯感到天主教的未來不在老齡化的歐洲,因此他們選擇了阿根廷的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利奧(Jorge Mario Bergoglio)作為教皇,這是近 13 個世紀以來第一位非歐洲籍教皇。
雖然年滿 80 歲的紅衣主教不能參加會議,但他們仍然可以影響會議的結果。他們被允許參加在會議開始前幾天舉行的稱為 “全體大會 “的會議,在這些會議上,下一任教皇所需的素質輪廓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