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Emilie Madi 和 Maya Gebeily 報導 50 年前的本月,黎巴嫩爆發內戰,其國家博物館成為首都致命前線的一個熱點,武裝分子被困在古老的石棺中,並通過歷史悠久的馬賽克進行狙擊。
現在,學生和遊客們漫步在這些文物中(有些文物仍被這些戰士點燃的室內篝火熏黑),並進入一個在去年黎巴嫩最近一次戰爭期間開放的新展館,當時以色列和真主党武裝組織交火激烈。
對於它的崇拜者來說,這座建築不僅承載著這個國家的遺產,還象徵著它的韌性。
黎巴嫩文化部長加桑·薩拉梅在博物館主廳接受採訪時說:”我希望我在這裏看到的這些年輕人也知道 1975 年在博物館裏發生了什麼,因為這裏發生的事情值得尊敬。”
“人們有權忘記。黎巴嫩人希望忘記內戰,這是他們的權利。但我們也有責任銘記,這樣我們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
1975 年 4 月 13 日,基督教槍手在貝魯特向一輛載有巴勒斯坦戰士的巴士開火,戰爭由此爆發。
與博物館直接相鄰的一條前線將貝魯特東部與西部分割開來。在武裝分子將博物館作為兵營後,當時的文物總監莫裏斯·切哈布將小件文物轉移到黎巴嫩中央銀行的保險庫,並用鋼筋混凝土將大件文物包裹起來以防炮擊。
薩拉梅說,至少有四件大件被損壞。今天在博物館中仍能看到這些損壞,其中包括一個足球大小的洞,洞在一幅從地板到天花板的五世紀馬賽克上,狙擊手用它來瞄準前線附近的敵對武裝分子。
戰爭持續了 15 年,造成 10 多萬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中途,以色列軍隊一路入侵貝魯特,同年真主党成立,誓要將以色列趕盡殺絕。
2023 年,這對老冤家爆發了新的戰爭,真主党向以色列發射了火箭彈,引發了一年針鋒相對的打擊,直到以色列升級了空中和地面行動,真主党在 2024 年底被嚴重削弱。
就在衝突肆虐的同時,博物館還在努力開放一個新翼,用於輪流展覽。黎巴嫩現任文物局局長薩基斯·庫裏說,在施工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幾十件文物,這些文物被切哈比埋在博物館的後院,以保護它們。
他站在一堵在內戰中受損的外牆前向路透社記者介紹說,博物館當局決定保留這堵牆,以證明其堅韌不拔的精神。
黎巴嫩現任文物館館長薩基斯·庫裏說:”我們留下的東西是對未來的教訓,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應該是一個和平的國家,一個共存的國家,因為這是我們的歷史。”
胡裏指著滿是麻點的牆告訴記者:”它的臉上滿是傷痕和皺紋,但這是黎巴嫩的一張美麗的臉。”
保留這面牆是黎巴嫩保留記憶的一個罕見例子,在黎巴嫩,其他內戰地標仍然被遺棄,或者在衝突結束後被快速建造的高樓大廈所掩蓋。
戰後政府同意對戰爭結束前犯下的所有政治罪行實行大赦,大多數學校的課程也選擇不講授內戰歷史。
當被問及黎巴嫩有朝一日是否應該建立一個專門紀念內戰的博物館時,薩拉梅部長說不,因為內戰只會 “造成破壞”。
但他仍然對黎巴嫩的未來充滿希望。
“這個國家已經被宣佈死亡數十次,甚至數百次……但地中海的這一部分依然屹立不倒,有其特殊性和問題”。
“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