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最難影視化的《百年孤獨》日前終於被改編成劇集,這讓人們重燃對這部60年前誕生的名著的熱情——幾代人的宿命被濃縮在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現實中真有這樣的地方嗎?或許馬爾克斯在書中已經給出了暗示。
魔幻故事發生地
如果不是馬爾克斯出生在這裏,阿拉卡塔卡可能無人問津。這是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馬格達萊納省的一個小鎮,距離最近的大城市首府聖瑪爾塔70多公里,從主路上下來還要經過一段鄉村小路方能到達。小鎮建於1885年,以流經的小河阿拉卡塔卡命名。這一帶確實有不少溪流。
在《百年孤獨》中,老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外出尋找大海之濱的棲身之所,許多同村的人追隨相伴。然而,經過幾年奔波,眼前依舊是青山,大海依舊杳無蹤影。當他們來到河邊的一片灘塗之上,受到夢的啟示,決定不再前行。眾人在老布恩迪亞的帶領下,造出一個烏托邦小鎮——馬孔多。
阿拉卡塔卡的海拔不足百米,加勒比季風讓這裏終年潮潤。小鎮的重要產業是農作物種植,大米、棉花、甘蔗和香蕉比較常見,農莊與牧場分佈其中。美國的聯合水果公司最早在這裏種植香蕉,並將其帶入19世紀末開始的香蕉戰爭。這些在小說裏均有提及。香蕉戰持續了30多年,聯合水果公司倒閉後全球經濟衰退,小鎮也無法獨善其身。
馬爾克斯在多部小說中用過馬孔多這個地名,傳說取自阿拉卡塔卡附近一家香蕉種植園的名字。走在阿拉卡塔卡街頭,不時有載著農作物的馬車或騾車噠噠噠地從身邊經過,摩托車駛過帶來暫時的喧囂,廣場上三五個老人圍在一起聊天。走出街巷,蛙蟬鳴唱,鳥兒歡歌,張揚的花開在田間的樹上……這些難免不讓人想起《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不可思議的魔幻故事發生地。
充滿神秘色彩的故居
1927年3月6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在阿拉卡塔卡,從小和外祖父一家生活在一起,8歲才被父母接走。父母的情感經歷後來被他寫進《霍亂時期的愛情》。
外祖父當年的老宅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看到的院落是後來複建的。馬爾克斯故居的佈局按照上世紀的風貌一一重現,起居室、餐廳、臥室和儲物間等一應俱全。從佈局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殷實的大家庭,用人就有至少3個,餐廳最多可容納16人同時進餐。
據說這間老宅十分神秘。晚6時後,房子對小馬爾克斯來說是幻想照進現實的地方。外祖母會輕聲細語地給他講神奇、超自然的故事,其中有一些來自瓜西拉原住民的在地文化。馬爾克斯後來回憶說,無論外祖母的故事多麼神奇,多麼不可思議,她總能讓人無可辯駁,仿佛她講的就是真理。也許正是這些故事對幾十年後的《百年孤獨》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爾克斯的外祖父是一名軍人,參加過哥倫比亞內戰,他給外孫講的是另一個世界,堅強、剛毅,甚至涉及生與死。現在看來,老布恩迪亞身上或多或少有著外祖父的影子。
故居院子裏有一棵高大的榕樹,據介紹已經快90歲了,算起來應該是馬爾克斯離開阿拉卡塔卡時長起來的。這棵樹讓人想到書中老布恩迪亞被綁在榕樹上的情景。
除了空間、歷史背景的介紹,馬爾克斯故居的牆上還有一些著作中的原句。其實故居還原成什麼樣子並不重要,在這樣一個地方讀著書裏的片段,你居然能發現其中有很多場景似乎就在身邊,既魔幻又現實的體驗令人難忘。
曾計畫更名為馬孔多
離開阿拉卡塔卡的馬爾克斯,來到巴蘭基亞、蘇克雷,再到波哥大求學,之後任報社記者,開始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如同一顆重磅炸彈扔進了拉美文學圈,一版再版。隨著小說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馬爾克斯享譽全球文壇。1982年,馬爾克斯因這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童年懵懵懂懂,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拉卡塔卡短短的幾年影響了馬爾克斯的一生。阿拉卡塔卡火車站、電報操作員之家,都是馬爾克斯小時候常去的地方,後來在他的作品中也經常被提到。火車站仍保留著,也有書迷光顧,但火車僅運送貨物。電報操作員之家也改造成一個迷你博物館,留存時光的印記。
《百年孤獨》中,梅爾奎德斯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吉卜賽流浪者,為馬孔多帶來了知識和外面的世界,在故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去世了,他仍繼續影響著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梅爾奎德斯是第一個在馬孔多死去的人,為了增強馬爾克斯的歸屬感,阿拉卡塔卡決定為這位虛構出來的人物豎立墓碑。
2006年,阿拉卡塔卡計畫更名為“阿拉卡塔卡—馬孔多”,但公投沒有通過。由於哥倫比亞國內動盪,1961年後,馬爾克斯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墨西哥城,2014年在墨西哥城去世。
阿拉卡塔卡鎮口立著一塊《百年孤獨》的劇照,街上的塗鴉大都是馬爾克斯的形象。玻利瓦爾廣場上的教堂前也是馬爾克斯的雕像……《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到底是不是阿拉卡塔卡已經不重要,你覺得這裏是馬孔多,它就是馬孔多,這裏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