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正在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變著整個產業的面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建及其團隊利用國產AI模型開發出一款用於育種的智能機器人。該機器人能自動識別可能具有高產、抗病等潛在優質基因的植物。
據陳建介紹,一個智能育種機器人每小時能完成2.5畝農田的檢測,因此這種機器人可以讓需要進入實驗室檢測的植株大幅精簡,育種週期明顯縮短。
此外,AI正在成為中國不少地方種植番茄、荔枝、藍莓以及養殖豬牛的新“農具”。
例如,農機通過北斗+5G高精度定位技術,再搭配AI演算法,能夠自主規劃路徑、自動避障,並迅速且全面地獲取蟲情和作物長勢。
目前,中國大多數農業無人機同樣裝配AI功能,能承擔噴藥、施肥、播種等工作。中國農業無人機保有量已超過20萬架,作業面積超過4億畝。
此外,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圖片識別和語音等功能的普及,還降低了農村群體的資訊獲取門檻。中國農業農村部還推出關於使用AI工具的免費培訓計畫。
AI不僅改變了農業生產,還在改變包括加工、倉儲、物流和數字行銷在內的整個農產品供應鏈。
在行銷方面,AI可以精准定位廣告目標、文生圖製作海報、為客戶查詢物流資訊、自動生成直播話術。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農產品的行銷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