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英中文化 > 文章内容 返回
中國冷門絕學“熱”起來!
发布:2025-04-01

近年來,得益於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自媒體的蓬勃興起,甲骨文表情包、文物修復短視頻、跟著《黑神話:悟空》遊山西等話題“破圈”傳播,讓甲骨文、古建築學等一批冷門絕學走進大眾視野。

冷門絕學,通常是指那些文化價值獨特、學術門檻高、研究難度大、研究群體很小,甚至後繼無人的小眾學科。這些學科雖不為大眾所熟知,卻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獨特記憶與智慧結晶,對於國家發展、文明傳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這些學科是如何被“焐熱”的?如何提升大眾對它們價值的認識?在數字時代,它們迎來了怎樣的發展新機遇?聽聽這些“冷門絕學”的守護者怎麼說。

用代碼“復活”甲骨文

講述人: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資訊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永革

河南安陽是殷墟所在地,也是甲骨文發現地。我常想,3000多年前的商王是否也在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用甲骨文記錄下疑惑與答案?如今,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源代碼”,更是一座亟待破解的文明迷宮。

1985年,安陽師範學院成立甲骨文研究團隊之初,前輩們面對的是堆積如山的甲骨拓片和文獻。那時,甲骨學研究還停留在“紙筆時代”,學者們需要耗費數年才能完成一片甲骨的綴合與釋讀。2000年,電腦專業背景的我加入團隊,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用代碼“復活”甲骨文?

我們用了3年時間,開發出全球首個甲骨文可視化輸入法。這是甲骨學與電腦科學的第一次“跨界握手”。但真正的突破始於2019年上線的“殷契文淵”平臺。網站集納了23.9萬幅甲骨圖像、3.4萬種論著,向全球免費開放。曾有海外學者感慨:“過去查資料要跑遍世界,現在動動手指就能‘穿越’到殷商。”

然而,挑戰遠未結束。殷墟出土的約16萬片甲骨中,90%是碎片,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小如指甲蓋。傳統的綴合工作依賴學者的經驗和直覺,效率極低。2021年,團隊研發出基於人工智慧的甲骨文自動綴合系統,兩分鐘內能從1500片碎片中篩選出300多片候選,再通過邊緣、紋理、殘辭匹配,精准拼接。目前,我們已成功綴合105組甲骨,其中一對碎片甚至還原了商代的一次日食記錄,為商代史和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甲骨文若只停留在學術論文中,終將淪為“博物館裏的化石”。如何讓這門“絕學”不絕?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實踐。

2024年4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式上線,公眾可以通過手機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在“創造”模組中,還可以用甲骨文“自創”高鐵、飛機等現代詞語。“甲骨文廣播體操”已在河南省中小學校全面推廣,其將19個甲骨文字融入肢體動作,孩子們在跳躍伸展中感受“鹿”字的靈動、“射”字的張力……

去年,實驗室第一次招滿了10名研究生。看著這些年輕人熟練地操作三維建模軟體,我仿佛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不同的是,他們的工具從放大鏡變成了AI演算法,研究場景從庫房拓展到數字雲端。

有人問我,坐20多年“冷板凳”是否值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值!數字技術讓甲骨文不再是學者獨享的密碼,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文明記憶。當年輕人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當海外學者通過雲端共用數據,當AI與人類共同破解文字謎題……甲骨文已然在數字時代“熱”了起來!

簡牘走出“深閨”人爭識

講述人: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張繼剛

出土簡牘是中國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歷史上,以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代大致為夏商到魏晉,前後約2000年。簡牘文獻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寫本和刻本文獻,在中華文明發展、傳承脈絡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紀以來,中國出土的各類簡牘已有200多批次、30萬枚左右,極大豐富了傳統史料,對相關歷史時代的研究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西北師範大學是中國國內最早開展簡牘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自20世紀30年代起,黃文弼、閻文儒等先輩學者就已在我校開始西北漢簡的發掘整理工作。

2007年,我在西北師範大學李寶通先生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那是我首次接觸簡牘學,並被深深吸引。傳統史書偏重於政治制度的記載,關注的是社會上層。但在一枚枚墨蹟斑駁的西北簡牘中,我們看到在兩漢王朝拓土開疆的宏大背景下,邊地百姓日復一日辛苦勞作、驛置小吏年復一年迎來送往……這正是被傳統史書忽略的平凡而真實的歷史細節。

2013年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後,我回到母校任教,加入了由田澍和張德芳先生組織、帶領的簡牘學研究團隊。這些年,我們先後整理出版《甘肅秦漢簡牘集釋》《肩水金關漢簡》等重要簡牘資料,為後續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我們聚焦先秦秦漢魏晉史、西北邊疆、絲綢之路等研究領域,主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先後出版《河西走廊通史》、“簡牘學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等大型研究成果,力求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我們還致力於簡牘知識共用和文化傳播,推出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簡牘學術資源數據共用平臺”,將資料庫向全球用戶免費開放。此外,我們走進西北師大附小的課堂,帶著孩子們穿漢服、讀簡牘,一起瞭解“倉頡造字”的故事;與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博物館緊密合作,共同挖掘簡牘文化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簡牘熱”持續升溫,公眾對簡牘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好奇與熱情。甘肅簡牘博物館建成開放一年,便躋身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參觀人次逾百萬。作為簡牘研究學者,我很高興看到簡牘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融入大眾生活。

做中國氣派的西夏學

講述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 杜建錄

提起“西夏”,人們往往為其打上“神秘”的標籤。一度,由於西夏未被列入正史、文字難以辨識、遺存破壞嚴重等原因,解讀西夏文猶如破解“天書”,研究西夏史如同坐冷板凳,西夏學成了公認的“冷門絕學”。

然而,國內外對西夏學的研究從未間斷。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國內西夏學研究產出了《西夏史稿》《西夏天盛律令》《夏漢字典》等著作,還首次在中國通史中確立了西夏史的地位。西夏學的研究範圍從早期的文獻整理和文字釋讀,拓展到對黨項民族及西夏政治、經濟、軍事、宗教、語言文字等全方位研究,這意味著完整意義上的西夏學初步形成。

雖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我們面臨的困難也不少。當時,西夏學研究力量相對分散,缺乏系統的學科建設,往往因個別專家退休或調動,這個單位或地區的西夏學研究就停滯了。此外,大量西夏文獻沉睡在庫房,難以實現跨單位共用。1991年,寧夏大學成立西夏研究所,我於次年調入該所工作。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人手短缺、資料匱乏。

2001年,教育部在寧夏大學設立西夏學重點研究基地,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我們按照“承擔任務進基地、完成任務出基地”的規定,聘請國內外西夏學專家,引進和培養青年學術骨幹,並與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西夏文研修班,面向國內外招收學員。

隊伍有了,可依然“無米下鍋”。長期以來,大量西夏文獻流失海外,特別是俄藏黑水城文獻占目前所知西夏文獻的大部分,因此就有了“西夏在中國,西夏學在國外”的說法。不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俄、英、法、日和中國藏西夏文獻陸續整理出版,為西夏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高效產出科研成果?還得抓大課題、大專案。作為研究基地負責人,我帶領團隊確立了文獻資料整理出版、文獻資料專題研究以及西夏社會歷史研究的“三步走”戰略。我們先後承擔了10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專案,牽頭組織出版《中國藏西夏文獻》等多部大型文獻叢書,即將出版400萬字的大型歷史著作《西夏通志》。有人說,“高冷”的西夏學慢慢被“焐熱”了。

下一步,我們將以“絕學”學科扶持計畫為契機,帶領團隊面向世界建設學科,立足一流培養人才,推出更多優秀成果,努力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話語、中國氣派的西夏學。

古建築“跳”出課本

講述人: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 路易

與古建築修繕打了近20年交道,我深切體會到冷門學科發展的不易。

古建築保護研究作為建築學專業中的冷門學科,吸引力較低,就業壓力大,導致人才儲備不足,研究力量薄弱,中國國內能夠開設中國古建築學科且具有研究能力的團隊屈指可數。因古建築相關學科的冷門屬性,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研究經費支持,難以開展延續性研究。公眾對這些學科的價值認識不足,甚至存在誤解,認為它們“無用”或“過時”。部分研究機構在數位化技術的應用上進展緩慢,未達到普及程度,不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升研究效率。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古建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古建築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2023年,我和同事負責對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大悲殿進行研究修繕。這座明代官式建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晉恭王為母親祈福而建,但由於年久失修,又受水患影響,出現了病害。在修復前,我們使用了三維掃描、無損探傷、環境監測等技術手段,發現大悲殿所在區域地下水位較高,柱基存在不均勻沉降,且建築整體向南歪閃。為了保護殿內的一尊塑像,我們佈設了三個不同位置的感測器,對它表面的含水率進行監測。

去年國慶假期,佛光寺東大殿和文殊殿安裝了9個室內型無線二氧化碳、溫濕度合一監測終端,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即時線上監測。人流量對文物究竟有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希望通過一個週期的監測,在科學數據分析下進行判斷,平衡文物保護與文化旅遊,真正實現“讓文物活千年”。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技術也讓古建築“跳”出了課本。中國首款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紅,不僅讓山西古刹、牌樓、石窟等建築元素突破次元壁,更推動相關取景地旅遊熱度飆升。敦煌莫高窟數位化專案則通過VR/AR技術,讓全球觀眾得以“親臨”石窟欣賞古老的壁畫。

從數字文創開發到社交媒體傳播,從3D建模復原到無人機測繪,技術革新持續拓展著古建築保護的維度。未來,應繼續加強數位化技術的應用,推動跨界合作,提升公眾參與度,為冷門學科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

上一篇:哈裏王子稱讚旅遊倡議,慈善風波仍在繼續
下一篇:中國的小多邊合作正在崛起
相關推荐
  • 鉛錫刻鏤:飛刀走線,青銅“生花”
    链接阅读
  • 東方美學對話世界潮流
    链接阅读
  • 中國好手藝展開幕
    链接阅读
  • 中國遺產保護為世界提供啟示
    链接阅读
  • 中國滬劇藏舞跨界融合 青海達日文化滬上“圈粉”
    链接阅读
  • 敦煌遺珍“還鄉” 文明對話“迴響”
    链接阅读
  • 文化遺產如何照亮人類未來旅程
    链接阅读
  • 中國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尋求促進投資,擴大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

2025-11-04

中國承諾與俄羅斯捍衛共同安全利益

亞太領導人呼籲共用貿易紅利 亞太經合組織峰會閉幕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推動建立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機構,以應對美國

特朗普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貿易議題填補空白

2025-10-31

特朗普下令五角大樓重啟美國核武器試驗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