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興起,以5G、雲計算、大數據、算力網、人工智慧(AI)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快速發展,先進計算、未來網路、智能感知等新技術、新方向不斷湧現。
12月6日,2023世界5G大會在河南鄭州開幕。5日,大會先導論壇——Tech Talk 2023創新技術論壇圍繞“融合創新提升價值空間”主題,探討數字技術的走向,以及其在跨界融合中如何創新演進,協力推動形成融合創新發展新範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致辭中表示,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以5G為核心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我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路。截至10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到321.5萬個,5G行業應用在廣度和深度上雙管齊下,目前已覆蓋國民經濟97個大類中的67個。5G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正加速數字中國、網路強國的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資訊技術的融合發展正處於爆發式突破的關鍵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副理事長尤肖虎表示,除了跨界融合催生新應用、新業務,5G還與新型算力、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工業製造網路等橫向融合,形成交叉發展新趨勢,加快資訊技術變革。
鄔賀銓強調,全球主要國家、國際組織紛紛加強5G Advanced(5G-A)演進與6G研究,強化技術佈局和資源投入,努力構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發技術優勢。
以5G為代表的資訊技術及其他先進技術橫向融合、交叉發展,儘管還面臨挑戰,但已勾勒出許多努力方向,其中,太赫茲技術與智能超表面技術尤為引人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長期從事鐳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太赫茲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研究。在他看來,5G向5G-A和6G的持續演進過程中,對網路帶寬、傳輸速率和時延等特性提出更高要求。隨著越來越多創新型大帶寬應用的出現,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太赫茲的研究和應用也提上了日程。
在國內產業鏈各方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太赫茲的研究水準逐漸提高,器件、裝置、系統都在逐步建立。姚建銓表示,雖然人類尚未充分認識和應用太赫茲頻段,但隨著研究工作的開展,太赫茲已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階段。
“6G給產業界展現了廣闊前景,比如巨容量、巨連接、泛應用等,但要實現6G的美好願景,除了傳統方案的持續演進,產業界更需要探索一些變革性、顛覆性技術。智能超表面(資訊超材料)就是解決6G挑戰的途徑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毫米波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崔鐵軍表示,團隊在國際上首創資訊超材料這一新領域,其典型特徵是可以對電磁波即時可編程調控;可以同時調控電磁波和處理數字資訊,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很容易與AI演算法和軟體相融合。這一我國自主提出的全新物理層技術體系有望成為6G變革性技術。
“大模型訓練一定是多機的、分佈並行的,融合了數據並行、模型並行、專家並行3種訓練模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認為,目前大模型的訓練主要基於英偉達公司的GPU(圖形處理器)、國產AI晶片、超級電腦3種系統。他建議,可以通過優化編程框架、並行加速、算子庫等軟體來整體改進國產AI晶片的生態系統,也可以用超級電腦來做大模型訓練,從而不斷提升國產大模型的訓練水準。
在技術落地層面,5G也發展出AI、邊緣計算、大數據等新方向,產生很多典型業務。中國電信首席專家、中國電信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畢奇介紹,在鋼鐵、煤礦、港口等垂直行業,出現無人機巡檢、遠程控制、智慧港口運營、無人岸橋等很多新業務。“5G在各行各業做了大量嘗試,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智慧園區、工業製造等方面成果比較突出,其他方面還在探索之中。”畢奇表示。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極大推動了資訊化進程。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等進一步推動資訊化向縱深發展。”鄔賀銓說,5G將繼續拓展工業、服務業、農業等傳統領域的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空間,成為實現新的產業增長的重要推動力。5G、6G移動通信,還將深刻影響生產力的關係和經濟運行機制,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闢更大空間。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