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境旅遊不僅能夠直接帶來外匯收入、帶動消費增長和相關產業發展,而且有助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入境旅遊持續升溫”,並在2025年工作任務中強調要“推動擴大入境消費”“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旅遊綠皮書:2024—2025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隨著入境旅遊簽證、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進一步完善,各目的地持續優化入境遊客接待設施、提升服務品質,以及國家層面和各地積極開展海外行銷推廣活動,入境旅遊將在2025年實現更高水準的發展。
2024年,在提振中國國內居民消費、促進入境旅遊發展等一系列政策帶動下,中國旅遊市場呈現諸多亮點,文旅融合和多元融合推動產業創新,入境旅遊市場態勢持續向好,“中國遊”(China Travel)在國際媒體間引起關注,旅遊行業的設備設施更新有序推進。
這與近兩年來中國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入境遊發展的政策密不可分。截至2024年12月,汶萊、法國、德國、義大利等38國持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旅遊觀光、探親訪友、交流訪問、過境不超過30天,即可免簽入境。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擴大過境免簽政策範圍。目前,符合條件的俄羅斯、巴西、英國、美國、加拿大等54國人員,從中國過境前往第三國(地區)時可從24個省(區、市)60個口岸免簽入境。此外,中國已與25個國家實現全面互免簽證。
對此,綠皮書總報告撰稿人宋瑞、馮珺表示,不僅“中國遊”成為海外社交媒體的熱詞,而且產生了多重效應。
具體而言,一是中國入境人次顯著增加。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入境遊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60.8%;入境遊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同比增長77.8%;通過免簽入境外國人2012萬人次,同比增長112.3%。
二是到訪地區更加多元。隨著免簽政策適用範圍的擴大,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外,成都、重慶、杭州、西安等也成為外國遊客入境遊首站,張家界、重慶、成都、麗江、香格里拉、大同、黃山等地受到更多關注。
三是散客比例明顯提升。實施免簽政策極大地提高了個人出行的便利性,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選擇以自由行方式來華旅遊。業內人士估算,2024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次散客占比或超過九成。
四是遊客體驗更加深度。隨著免簽政策“擴面加時”,更多外國遊客將目光從東部一線城市轉向廣袤的中西部。他們既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又體驗到中國現代化風貌,併發出“好City啊!”(意為時尚、現代化)的讚歎。中國入境遊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旅遊,而傾向於深度體驗遊和文化主題遊,對中國的認識更加全面、真實、立體。
2025年,中國入境遊發展之路怎麼走?宋瑞的答案是:國內與國際市場高質量雙輪驅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用好法定假日延長帶來的市場機遇,持續發揮大型事件活動的牽引作用,鞏固和利用免簽政策促進入境遊發展。
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優化帶來了中國入境旅遊市場環境的持續改善,創造了“外國遊客來華跨年”等入境遊市場新機遇。為充分鞏固和利用免簽政策優勢,進一步做好中國入境遊市場開放工作,宋瑞建議,一要提升多語種服務能力,擴大具備涉外接待能力的導遊隊伍,注重小語種培養,在景區、酒店、機場等遊客集散地增加多語種導覽標識和服務資訊,設立多語種旅遊服務諮詢熱線和線上服務平臺;二要切實增強國際遊客支付的便利性,進一步落實《關於進一步優化重點文旅場所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精神,確保重點文旅場所實現境內外銀行卡受理全覆蓋,完善面向國際遊客的移動支付服務,在機場、港口等口岸地區以及外籍遊客密集場所進一步優化外幣兌換服務;三要加強交通樞紐和景區交通的接駁,推動機場、港口、火車站等交流樞紐改擴建工作,改善初次來華遊客的交通接駁服務體驗。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副研究員劉祥豔也表示,當前,中國入境遊恢復發展擁有諸多內部積極因素的支撐。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各級旅遊目的地需在目的地管理、行銷工作上不斷創新,在管理體系、推廣內容、行銷管道及體制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她舉例道,在宣傳方面,要衝破自身旅遊資源局限開展目的地宣傳推廣,增加能讓外國遊客更好瞭解中國當代生活的內容。可借助走紅海外的“中國風”影視、遊戲、網文、視頻等,整合行銷內容,引導和打造線上熱點話題,推出新的旅遊體驗空間和場景。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