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被視為知識產權的“法外之地”。的確,在1984年之前中國沒有這方面的法律,當時更傾向於模仿外國技術而不是保護這些技術。如今,這種印象已經過時了。過去幾年,中國對專利和商標方面的法律和戰略框架進行了深刻的改革。
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已躍居世界首位。這一轉變基於一些切實的舉措。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就對法律法規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2014年,中國設立了首批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如今,這些法院已形成一個網路,由專門處理知識產權糾紛的機構組成,並依託現代化的資訊技術工具,將專利申請與司法訴訟聯繫起來。
2020年修正的專利法引入了一些鼓勵創新的措施,例如為補償新藥上市審評審批佔用的時間,對在中國獲得上市許可的新藥相關發明專利,給予專利權期限補償。補償期限不超過五年。
如今,中國的法院更加公正地執法,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外國原告勝訴的幾率與中國企業一樣。美國胡佛研究所2023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提到,現在美國企業在可以選擇司法管轄區時,更傾向於在中國而不是美國提起訴訟,因為它們在中國更容易獲得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可以阻止有爭議產品的銷售。
2024年4月,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入了“專利審查高速路改進倡議”。該倡議促進了中國、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這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之間的合作。
中國的這種轉變與美國知識產權體系逐漸衰弱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類似2006年默克交易公司訴億貝公司等案件的司法裁定,取消了針對侵權者實施的自動禁令,大幅削弱了專利的威懾力。2011年通過的《美國發明法案》設立了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專利上訴委員會,它審理的案件中,80%以上的專利被判定無效。
2010年至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決極大縮小了可授予專利的發明範圍。一些行業(軟體、醫療診斷、商業方法等)變得更難獲得保護。甚至有數百項已經授予的專利據此被追溯撤銷。
有些人認為,這種放寬限制是大眾消費科技巨頭企業推動的結果,比如汽車製造商或手機製造商,在這些行業中,單一產品往往涉及數千項專利,這就存在被專利流氓起訴以索取不當賠償的風險。這種對精英主義的偏好正在讓美國失去更多的創新動力。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