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的戰略重點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戰略部門轉型,促進可持續增長並降低對外依賴度。
在2025年中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這個強調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概念被寫入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
對於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具身智能”“瞪羚企業”等新概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這些新概念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中國積極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首次提出的。中國領導人強調了產業創新對國家經濟未來的重要性,鼓勵中國引領新興產業和戰略行業發展。
中國的戰略旨在根據“中國製造2025”計畫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鞏固產業自主權。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器人和自動化、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都成為中國優先發展的重要領域。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關注先進聊天機器人、虛擬助手和工業解決方案中的嵌入式人工智慧等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的開發。人形機器人被投入到服務業和工業生產當中。電動汽車和氫能產業得到擴大,鞏固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在新材料開發領域,中國將重點放在先進半導體、鈉離子電池和綠氫的研究,以便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國一直在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畫樹立其作為全球工業和技術強國的地位。這項戰略計畫旨在將中國轉變為先進製造業和高科技中心,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
今年收官的“十四五”規劃就是將“中國製造2025”作為核心指導方針,將技術上的自立自強和產業創新放在首位。
此外,中國已經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到“雙迴圈”戰略中,即在優先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不放棄與全球市場的互動。中國企業正將清潔能源、智慧網路和製造業創新帶向全球,擴大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
“雙迴圈”戰略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一方面鼓勵中國國內生產和創新,加強國內市場以減少對外依賴;另一方面保持中國作為出口強國的地位,確保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
中國正在以技術和創新為基礎,鞏固其全球產業轉型領導者的地位。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強化了中國對可持續、智能化增長的承諾,保證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競爭力,同時避免了與西方的外交摩擦。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