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很少有行業能夠不受來自中國的競爭影響。走向全球舞臺的中國企業雄心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發展迅速,且迄今為止通常以產品更具性價比優勢著稱。不過,隨著中國品牌信心和品質的提升,加上低端市場的飽和以及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未來幾年很可能看到中國品牌在諸多消費品的高端市場展開新競爭。
中國曾是國際品牌為節省成本而選擇的生產地。然而,這種情況的變化速度遠超西方對“中國製造即廉價”的普遍認知。如今,許多西方品牌正艱難應對來自這個亞洲大國的新星們的競爭。
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工廠繁榮的城鎮中,中國的製造業變得越來越精密。這幾十年裏,中國從生產鞋子發展到擁有設計和製造折疊屏智能手機的本土企業,同時建立了迄今為止全球最複雜的供應鏈基礎設施。這些地區擁有高度集中的人才,深厚的勞動力儲備,高品質生活的魅力城市,嶄新的機場、港口、高鐵、公共交通等。為他人代工的那些工廠遲早會有能力創立自己的品牌。
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已持續約10年。目前,它們往往在品質和創新上具有競爭力,但價格比成熟的國際品牌更親民。隨著眾多行業湧入大量中國競爭者,肯定會有一場價格競爭,但高端市場的競爭也可能隨之而來,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例如,在掃地機器人領域,美國iRobot公司的Roomba機器人曾是先驅。如今,它們在創新、價格和品質上幾乎完全被來自中國的幾家公司超越,如石頭科技、追覓、雲鯨和科沃斯。
在其他行業,TCL已躋身電視領域的頂級品牌;聯想在筆記本電腦中佔據一席之地;美的在家電行業表現突出;Shein和Temu在電商領域嶄露頭角;甚至在家居櫥櫃領域,像金牌廚櫃這樣的中企也在與“平價奢侈品”競爭。這些中國公司都專注於提供最低價格,但他們具備品質和創新能力,以更高價格在高端市場競爭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品牌已經證明,它們可以在創新、設計、生產、供應鏈和銷售方面參與國際競爭並獲勝。如果貿易壁壘和日益擁擠的低端市場意味著它們無法在價格上競爭,那它們將在品牌上競爭。如果成熟的西方品牌失去了高質量的優勢,將真正陷入困境。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