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學生放鬆身心、增長見識的好時光,也是家長陪伴孩子、老師引導學生實踐的契機。今年寒假,內蒙古博物院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眾多家庭和學生的熱門“打卡”地。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在“遠古世界”展廳,家長牽著孩子的手,一同探索史前生物的奧秘。看著巨大的恐龍化石,孩子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不斷地向家長提問。一位年輕媽媽耐心地給孩子講解恐龍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她說:“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這次趁寒假帶他來內蒙古博物院開闊眼界。”
對家長來說,帶孩子到內蒙古博物院參觀是一次親子互動的機會。參觀過程中,家長不僅是孩子的陪伴者,更是他們的引導者。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經驗,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後的歷史文化。
寒假期間,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到這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老師帶領著學生,一邊參觀、一邊講解,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展品相結合,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天驕蒙古”展廳,一位歷史老師正在給學生講解蒙古族的起源和發展。他指著一件件精美的蒙古族服飾和傳統工藝品,詳細地介紹著它們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學生邊聽邊記筆記。老師說:“這樣的實踐活動比在教室裏講課更生動、更有效。”
在互動體驗區,老師組織學生參與有趣的活動。比如,模擬蒙古族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讓學生體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一位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在展廳裏寫生,用畫筆瞭解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內蒙古博物院對學生來說,是一座充滿驚喜的寶庫。一進入博物院,他們就像一群歡快的小鳥穿梭在各個展廳。”一位講解員說。在“大遼契丹”展廳,學生被充滿神秘氣質的文物吸引。他們仔細地觀察著每一件文物,一位學生興奮地說:“這些文物太神奇了,我仿佛看到了他們的生活,真想穿越回去看看。”在“北疆樺歌”展廳,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傳統民俗文化相關展品讓他們頻頻拍照留念。
這個寒假,內蒙古博物院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家長、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選擇。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