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西安文旅熱度不減。上午11點多,在距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5公里的大秦劇場門口,接送遊客的旅遊大巴陸續停靠,前來觀看演出的遊客排起了長隊。
“哢嚓、哢嚓……”隨著泥塑外殼緩緩破裂脫落,一尊沉睡千年的兵馬俑漸漸蘇醒。
“你們是秦人,是秦國的筋骨。”
“他們不是俑,是大秦的魂,是大秦的血。”
聽戰鼓,穿戰陣……大氣渾厚、盪氣迴腸的中國首部戰爭史詩劇《復活的軍團》準時上演。一個多小時的沉浸式演出中,通過四幕轉場、行進式表演,生動再現了大秦帝國君臣廷議爭鋒、三秦娶親風俗、沙場點兵威壯、悍卒夜奔詭變、兵團攻城壯烈、軍屬思親斷腸等場景。
“最讓我感動的是第三幕‘壽春之戰’中,一段軍隊休整時秦小兵給家裏人寫信的場景,‘驚’與新婚妻子隔空對話,真的讓人淚目。”劇情裏融入的家書抵萬金、兒行千裏母擔憂、新婚別離等場景,讓來自上海的遊客程啟航始終眼含熱淚,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了家國情懷的歷史記憶。
一場演罷,現場觀眾直呼精彩,掌聲不斷。“這部作品讓我第一次近距離領略秦文化的獨特風采,也為我參觀兵馬俑、解讀其背後的歷史故事提供了寶貴的視角。”75歲的義大利徒步旅行家維娜·卡瑪洛塔說,通過這場演出,她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也對古代中國與古羅馬的文化差異有了更為深刻的觀察。
2019年,在一個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庫房裏,臨潼區六合演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喬立達思考著:如何立足真實可信的文物,挖掘文物蘊含的價值,創新文物展示的方式。“實景演出大都是根據劇本建設場館和舞臺,但現在是根據場地來量身定制劇本,這難度太高了!”喬立達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僅國慶期間《復活的軍團》就演出99場,觀眾3.94萬人次。“我們通過音響燈光的配合,新加入了裸眼3D全景大屏,加強了現場虛實互動,讓演員與動態影像相結合,使觀眾快速融入劇情。”喬立達說,在2025年元旦,西安地鐵9號線正式開行了《復活的軍團》秦文化旅遊專列,讓軌道交通成為傳播文化的紐帶,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2024年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復活的軍團》演出地點處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邊,既滿足了遊客參觀俑(兵馬俑)、陵(秦始皇陵)之後進一步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加深了遊客對文物的理解。
“近年來,我們積極推進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藝之都,加快佈局‘旅遊+演藝文化’新業態,推出了《12·12》西安事變實景影畫劇、《玄鏡長生殿》等多個專案。”臨潼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局長段明說,通過這些演藝專案,臨潼區將地域特色、科技創新和歷史文化相結合,打造了沉浸式旅遊新業態。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