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洋山深水港,一個身披“紅衣”的集裝箱被平穩吊裝到遠洋貨輪上,標誌著上海港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成為全球首個邁上5000萬大關的集裝箱碼頭。上海港有望連續15年蟬聯世界第一。
航運是國際經貿往來的“大動脈”,全球約80%的貨物通過海上運輸,因此港口貨物流量、流向是反映宏觀經濟的“晴雨錶”,國際樞紐港也成為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運轉的“穩定器”。上海港在當前全球經濟處於震盪盤整期的背景下實現港口能級躍升,彰顯上海港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的突出地位,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蓬勃動能。
中國港口為全球經貿持續穩“鏈”,以航運互聯互通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中國港口“增量”正為全球經濟“增能”。
箱量攀升反映經濟企穩
時值歲末,不尋常的2024年即將畫上句號,東海之濱的上海港給全球航運業帶來一則喜訊:上海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向處於增長放緩、低位徘徊的全球經濟釋放積極信號。
這一年,國際航次加班加密。據上海海關公佈,截至12月19日,上海海關今年累計監管進出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4.3萬餘艘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5%,預計全年將突破4.5萬艘次,創歷史新高。
港口“增量”彰顯上海港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的突出地位。自2010年起,上海港就成為全球第一大集裝箱碼頭並蟬聯至今。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港擁有近350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
箱量增長背後是貨物“流量”集聚。“對上海港5000萬標箱的箱量進行細分會發現,外貿出口重箱增長顯著,這表明中國產業經濟持續為全球貿易賦能,表明世界和中國密不可分,經貿往來保持穩定增長。”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楊焱濱說。
據上海海關瞭解到,作為全球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上海口岸平均每天進出口貨值超過298億元,平均每小時進出口超過12.4億元。港口“晴雨”反映經濟“冷暖”,近年來,以電動汽車、積體電路等為代表的進出口暢銷產品帶動一波波熱潮。除了面向歐洲、北美、日韓等發達市場,上海口岸還是中國最大的對非貿易口岸,港口的全球“航路”鏈接國際經貿“帳本”,讓各地共用物流優迴圈帶來的發展成果。
從港口看經濟,物流數據反映的是經濟走勢,是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能量”。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11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顯示,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高於10月份的5.3%,受到各方關注。瑞士《財經報》評論說,“中國工業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增長”。荷蘭國際集團12月16日的研報認為,今年中國將實現經濟增長5%左右的目標。路透社稱,“隨著最近的刺激措施開始發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企穩”。
中國國內產業經濟與國際貿易深度耦合,通過港口暢通了國內、國際雙迴圈。楊焱濱說:“上海港通江達海,與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沿線港口深度合作,暢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廣闊的產業腹地推動上海港箱量攀升,上海港的‘內外聯動’又帶動沿線產業發展,打通‘出海’通道。”
“乘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東風,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水運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例達37.1%,為安徽節約物流成本約480億元。”安徽港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慶領說。
“中國方案”帶來效能提升
12月18日,經過23天航行,從秘魯錢凱港駛抵上海港的中遠海運旗下的“新上海”輪順利靠港,這是錢凱港開港以來至上海的首個正式航次,隨之漂洋過海而來的是秘魯水果藍莓、牛油果……從錢凱到上海的“友誼之舟”,架起亞拉陸海新通道的“繁榮之路”。
錢凱港自動化碼頭建設、單程航行時間縮短近20天、智能冷鏈設備保證生鮮產品“新鮮直送”……在這一備受關注的首航之外,還有“中國方案”賦能海外港口建設運營的生動故事。
由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運港口”)控股和投資開發的秘魯錢凱港於今年11月開港運營。中遠海運港口秘魯公司總經理卡洛斯·特哈達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2024年11月底至2025年5月為‘試運營’階段,可以處理載箱量最多14000TEU(標箱)的船舶,未來有能力處理24000TEU的超大型船舶。”
秘魯和中國之間的海運時間從35天至40天縮短至23天,同時也將成為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智利等國家商品出口的國際中轉港,推動地區貿易及中拉貿易發展。
除了航程縮短帶來“效能”提升,還有智慧港口方案帶來“效能”增量。
錢凱港智慧碼頭建設應用的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提供的方案,與上海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師出同門”。“洋山四期的智能管控系統是中國首次打破國外港口軟體技術壟斷,推動自動化碼頭成功內嵌‘中國芯’。目前,‘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成果,已在國內外14個碼頭複製應用,錢凱港就是其中一例。”上港集團哪吒科技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黃桁說。
2017年,上海港所屬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投入運營,當年助力上海港突破集裝箱吞吐量4000萬標箱大關。而它的貢獻不僅在於箱量,更向全球港口貢獻了智慧碼頭的“中國方案”。自動化碼頭在人員減少70%的同時綜合效率提高30%,且人均勞動生產率為傳統碼頭的213%。這樣的智慧港口不僅為中國航運業做出重要貢獻,也吸引國外諸多港口前來諮詢合作。
更多的“中國方案”在遠洋運輸中得以應用。“新上海”輪上使用中遠海運“IBOX智能冷箱”等專屬設備,全程可視可控,實現冷鏈自主管理,對溫度、濕度可做到即時監控和異常回饋,保障貨物運輸全程安全和新鮮。這使更多的水果、生鮮產品的遠洋運輸成為可能,為中拉貿易增加了物流新選擇。
協同創新引領綠色轉型
今年4月,上海港成功完成對大型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是中國歷史性“第一單”。這是上海港取得液化天然氣加注常態化發展之後的又一進步。
綠色能源使用讓港口吹起清新之風,而綠色能源供給能力帶來的不僅僅是降碳。上港集團能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羅文斌說:“隨著國際海事組織對清潔能源使用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大型航運企業也更傾向於選擇綠色服務功能更好的港口作為母港、開設航線。綠色能源供給能力是未來港口進一步集聚航運資源的重要競爭力之一。”
上海港在液化天然氣和綠色甲醇業務上實現競跑突圍,目前,已位列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港全球前三位。下一步,上海將全力打造“上海港清潔能源加注中心”,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到2030年,我們希望實現液化天然氣加注能力100萬立方米,綠色甲醇及生物燃料加注能力100萬噸的‘雙百’目標。”羅文斌說。
2023年以來,上海港還分別與洛杉磯港、漢堡港共建“綠色航運走廊”,為全球綠色航運走廊建設提供示範樣本。漢堡港務局首席執行官延斯·邁爾表示,綠色低碳轉型並不只是兩個港口之間的事情,建設綠色航運走廊能讓更多夥伴加入降碳事業。
港口綠色轉型需要綠色能源生產和運輸企業、綠色能源的使用方港口、航運企業共同努力,港口、航運的協同創新在上海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遠海運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萬敏表示,中遠海運以“樞紐+通道+網路”一體化提升運營服務能力,建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亞太區域貿易物流體系。同時,聚焦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提升,加快提升航運保險投保、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準,積極參與探索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助力推動發展航運衍生品市場。
比如,中遠海運集團牽頭組建的全球航運商業網絡,是聯合全球港航頭部企業共同打造、在上海率先推出基於區塊鏈平臺的數位化應用場景,以推進行業數位化轉型。
港口物流帶來數據流,數據流推動金融產品開發。中國首個航運期貨品種、集運指數(歐線)期貨上市交易,成為國際航運市場觀冷暖、避風險的重要工具。儘管上海國際海事仲裁整體份額仍遠低於倫敦,但在制度創新的保障下也取得突破。2024年中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上海仲裁。
夯實硬實力、提升軟實力,讓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已連續五年穩居全球前三。
從東海之濱的一片幽隱海灘,到世界航運版圖中的一枚耀眼座標,數十年來,上海港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是中國對外經貿發展通道日益拓寬、改革開放步伐堅定不移的見證。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教授真虹認為:“依託航運物流來吸引航運全要素的集聚,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服務國際航運發展的能級,仍待繼續破題。”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