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商业市场 > 文章内容 返回
分析–本田和日產的合作需要雙方都捨不得的東西:時間
发布:2024-12-26

本網綜合  David Dolan  報導   本田和日產有望從其潛在的合併中獲得巨大利益,從而創建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但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使人們懷疑它們能否及時實現合併。

日本汽車製造商週一表示,他們已同意就合併事宜展開正式談判。雖然談判結果尚不確定,而且部分取決於陷入困境的日產汽車在扭虧為盈方面是否取得進展,但雙方的目標是在 2026 年 8 月之前完成交易。

日產汽車的小夥伴三菱汽車公司將在下個月決定是否計畫參與。

通過利用共同平臺、共用研發(R&D)和聯合採購,兩家汽車製造商的目標是實現超過 1 萬億日元(約合 64 億美元)的協同效應。

它們的營業利潤目標超過 3 萬億日元,比去年的總業績增長了 54%。

但本田公司首席執行官三部俊博在週一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協同效應的全部效果可能要到 2030 年以後才能顯現。他說,到那時,兩家公司需要建立起與中國競爭對手抗衡的能力,否則將面臨被 “擊敗 “的命運。

分析人士質疑他們是否有那麼多時間。

對這兩家公司來說,眼前最大的障礙可能是它們的車型陣容。這兩家公司在電動汽車領域都不是特別強。日產雖然很早就推出了聆風(Leaf),但後來卻步履蹣跚。新款電動車 Ariya 本應挑戰特斯拉的 Model Y,但卻因生產問題而受阻。

本田更專注於混合動力車,與日產不同的是,本田在美國提供混合動力車,而美國對混合動力車的需求激增。

晨星公司的高級分析師 Vincent Sun 說:“兩家公司都缺乏令人信服的電動汽車產品,合併後的實體仍將面臨新電動汽車車型管道和技術研發的挑戰。”

標準化的車輛平臺將產生成本協同效應,但這也需要時間來開發。

Sun 說,“修復業務所需的時間可能比預期的要長”。

失去的土地

在中國,隨著汽車向電動化的轉變,消費者對軟體驅動功能和車內數字體驗的興趣也日益濃厚,而這正是中國製造商的強項。

比亞迪和其他國內品牌已經超越了傳統汽車製造商,推出了搭載創新軟體的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本田和日產都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上失去了一席之地。

本田上月公佈的季度利潤下降了 15%,並一直在縮減其在中國的員工人數。由於在中國和美國的銷量下滑,日產汽車已宣佈計畫在全球範圍內裁員 9000 人,並將產能削減 20%。

穆迪評級公司(Moody’s Ratings)高級分析師迪安·恩喬(Dean Enjo)在給客戶的一份說明中寫道:“扭轉其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將面臨巨大的執行風險”。

兩家汽車製造商的業務也都集中在美國和日本。Enjo說,“嚴重重疊 ”意味著合併不會在地域多樣化方面帶來很大好處。

不過,Enjo 說,這種整合可以幫助它們抵禦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徵收進口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

大交易

本田是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日產是日本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按汽車銷量計算,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於豐田和大眾。

這也是自 2021 年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和 PSA 以 520 億美元合併成立 Stellantis 公司以來,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一次重組。

這筆交易的規模凸顯了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威脅的嚴重性,尤其是在東南亞等地區,日本汽車製造商曾一度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競爭對手正不斷向這些地區進軍。

對日本來說,汽車工業的威脅就是對其經濟命脈的威脅,因為多年來,日本在消費電子和晶片等曾經的關鍵行業的影響力已經減弱。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說,技術挑戰意味著,傳統汽車公司如果找不到新的合作夥伴,就有可能成為規模較小的公司,每輛車的資本支出和研發成本也會更高。

他們說:“考慮到行業動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整合。”

 

上一篇:2024年中國棉花產量比上年增長9.7%
下一篇:世界超級摩托車賽事錨定中國市場
相關推荐
  • 保時捷中國、北美市場銷量雙雙下滑,多家德國汽車製造商面臨壓力
    链接阅读
  • 蘋果將收購電腦視覺初創公司Prompt AI人才和技術
    链接阅读
  • 不再是印度獨享,OpenAI低價ChatGPT Go訂閱計畫擴張至亞洲16地
    链接阅读
  • 黃金延續歷史性漲勢,首次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
    链接阅读
  • 中秋國慶假期全國漫展超400場、手辦炒到8000元,“二次元”究竟有何魔力?
    链接阅读
  • 羅馬呼籲美國重新考慮對義大利面進口加征額外關稅
    链接阅读
  • 德國執政聯盟夥伴尋求為歐洲鋼鐵業提供保護
    链接阅读
  • 德國經濟部將 2025 年經濟增長預期小幅上調至 0.2%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戰,承諾徵收新關稅

2025-10-11

回到未來,法國總統馬克龍重新任命勒科努為總理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玛丽亚·科里纳·马查多重振委内瑞拉反对派

特朗普與阿斯利康在白宮宣佈美國藥品定價協議

以色列內閣批准加沙停火並與哈馬斯達成人質協議

2025-10-10

黃金延續歷史性漲勢,首次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

2025-10-08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