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Mark John 報導 全球經濟剛剛開始走出 COVID-19 大流行病的陰影,2025 年又迎來了全新的挑戰。
2024 年,世界各國央行在基本打贏了抗擊通脹的戰役後,終於可以開始降低利率,但卻沒有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美國和歐洲的股票創下歷史新高,《福布斯》宣佈今年是 “巨富的豐收年”,因為有 141 位新的億萬富翁加入了超級富豪榜。
但是,如果這本該是個好消息,有人卻忘了告訴選民。在選舉大豐收的一年裏,從印度到南非,從歐洲到美國,選民們懲罰了現任者,因為他們感受到了經濟現實:大流行病後的物價累積上漲帶來了無情的生活成本危機。
對許多人來說,2025 年的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如果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擔任總統期間頒佈美國進口關稅並引發貿易戰,這可能意味著新一輪通脹、全球經濟放緩或兩者兼而有之。目前接近歷史低點的失業率可能會上升。
烏克蘭和中東地區的衝突、德國和法國的政治僵局以及對中國經濟的質疑,都給形勢蒙上了一層陰影。與此同時,氣候破壞的代價也成為許多國家日益關注的問題。
為何重要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最貧窮的國家錯過了大流行病後的復蘇,正處於二十年來最糟糕的經濟狀態。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新的阻力–例如,貿易或融資條件的減弱。
在較富裕的經濟體中,許多選民認為他們的購買力、生活水準和未來前景都在下降,政府需要想出辦法來應對這種情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極端主義政黨的崛起就會導致議會四分五裂、懸而未決。
從應對氣候變化到加強軍隊建設,再到照顧老齡化人口,COVID-19 後已經捉襟見肘的國家預算面臨著新的支出重點。只有健康的經濟才能帶來所需的收入。
如果政府決定繼續多年來的做法–只是不斷增加債務,那麼遲早會面臨陷入金融危機的風險。
對 2025 年的意義
正如歐洲央行行長克裏斯蒂娜-拉加德在歐洲央行今年最後一次會議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所說,2025 年將 “充滿不確定性”。
特朗普是否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 10-20%、對中國商品徵收 60%的關稅,或者這些威脅是否只是談判的開場白,目前還不得而知。如果他一意孤行,其影響將取決於哪些行業首當其衝,以及誰會採取報復行動。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近年來增長動力的耗盡,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開始深度轉型。經濟學家們說,中國需要結束對製造業的過度依賴,把更多的錢放到低收入人群的口袋裏。
自大流行病以來,歐洲的經濟已進一步落後於美國,歐洲能否解決從投資不足到技能短缺等問題的根源?首先,歐洲需要解決歐元區兩大經濟體德國和法國的政治僵局。
對於許多其他經濟體來說,美元走強的前景–如果特朗普的政策造成通貨膨脹,從而減緩美聯儲降息的步伐–是個壞消息。這將吸走它們的投資,使它們以美元計價的債務變得更加昂貴。
最後,再加上烏克蘭和中東衝突所造成的基本未知的影響–這兩個地區的衝突都可能對作為世界經濟燃料的能源成本產生影響。
目前,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市場都寄希望於全球經濟能夠渡過難關,央行行長們能夠完成恢復正常利率水準的工作。
但是,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所指出的那樣:“為不確定的時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