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9日報道,中國明年將大力推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鞏固大豆油料擴種成果,全力以赴抓好糧油生產。
據中國官媒報導,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18日舉行。中國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說,堅持提高單產和品質並舉,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的關鍵舉措。
2025年要多油並舉鞏固大豆油料擴種成果。加快推廣高油高產大豆品種,進一步挖掘油菜擴種潛力,實施好花生單產品質雙提升行動,通過輪作、套種等擴大種植。此外,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油葵、芝麻、油茶、核桃等特色油料,多管道拓展食用油供給。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0日報道,隨著中國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其農業生態系統的昔日支柱——化肥——正隨著中國重新構想糧食種植方式而逐漸被取代。人們依靠更智能、更易於維護的耕作方式來推動產量達到歷史新高,同時確保土壤可持續性。
報導稱,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已經連續8年下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全國農業生產連年保持穩定增長,2024年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70650萬噸,比2023年增長了1.6%。
專家們認為,這種持續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更精確的化肥應用,確保給土壤提供必要養分。此外,種子品質、耕地條件和機械方面的進步都對保持糧食產量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糧食穩步增產是農業各種技術進步的結果。這不是單靠一個因素就能實現的。
報導稱,面對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日益嚴峻的挑戰,中國一直努力保障糧食安全,同時確保可持續的耕作方式。
為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政府近年來加快了對農業研發的投入,而這些努力似乎正在取得回報。品種改良和種植方式改進推動了一些主要產品每公頃產量穩定增長。
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21年的71%提高到了2023年的73%以上,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糧食浪費。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中國2024年的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19319千公頃,較2021年增加了1.4%,連續5年保持增長。
報導稱,儘管增加投入並且在近期取得進展,但專家指出,中國農業與巴西和美國等全球領先國家之間仍存在差距。
李國祥強調,中國要想縮小差距,必須培育更多高產作物品種,打造能夠抵禦旱澇災害的有韌性的耕地,以應對極端天氣的挑戰。他還強調,有必要進一步改革農村土地政策,以支持更高效、更有規模的耕作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也強調了技術創新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他強調,有必要推進技術進步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別是在中國廣袤的草原和森林等未充分利用的地區,以減少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
鄭風田以新疆沙漠地區農作物育種取得突破作為耕地多樣化舉例說明,溫室建設的進步使得水稻種植成為可能。
鄭風田說:“中國地域遼闊,大部分地區仍有尚未開發的農業生產和加強糧食安全的潛能,而技術是釋放這種潛能的關鍵。”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