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nne Kauranen 和 Sabine Siebold 報導 11 月 18 日,在波羅的海兩條通信電纜被切斷數小時後,30 艘北約艦艇和 4000 名軍事人員在同一水域舉行了北歐最大的海軍演習之一。
為期 12 天的 “冰凍之風 “演習是跨大西洋防務聯盟加強對波羅的海基礎設施保護工作的一部分。
波羅的海與八個北約國家和俄羅斯接壤。自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至少發生過三起可能破壞波羅的海相對較淺的海底 40 多條電信電纜和重要天然氣管道的事件。
“北約正在加強巡邏,盟國正在投資創新技術,以幫助更好地保護這些資產,”北約盟軍海上司令部發言人阿羅·亞伯拉罕森指揮官說。
然而,船隻的錨可以輕而易舉地劃破纜繩,再加上海況往往十分險惡,要真正防止此類襲擊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演習的第三天,德國海軍指揮官貝亞塔·克羅爾在冬季風暴肆虐的情況下,試圖從其 “魏爾海姆 “號採礦船上發射一架水下無人機,對海底進行檢查。
在發射延遲 30 分鐘後,無人機被凍結,無法運行。
“電池變冷了。”她聳聳肩說,一邊等待設備預熱。
北約多年來一直在波羅的海海底引爆二戰時期的水雷,現在北約正在重新利用其六艘獵雷艦隊來監測可疑的水下活動,艦體上安裝的聲納可以掃描海底,無人機可以在水下拍照和錄影,還有專業潛水夫隨時待命。
但其權力仍然有限。
克羅爾說:”我們是一個防禦性聯盟,因此,通過開展訓練和演習,包括在水下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的地區開展訓練和演習,我們展示的是存在和預防,而不是主動參與。”
電纜受損原因難以確定
安全消息人士稱,11月15日離開俄羅斯烏斯特-盧加港的中國散貨船“易蓬3號”負責在11月17日至18日期間在瑞典經濟水域切斷兩條海底電纜,並將其錨拖在海底。
截至本週一,該船仍停在丹麥經濟水域,受到北約成員國海軍艦艇的監視,瑞典敦促其返回接受調查。一些政客指責該船進行破壞,但沒有任何當局出示證據證明其行為是蓄意的。
中國表示願意協助調查,而其盟友俄羅斯則否認參與了任何波羅的海基礎設施事件。
這起事件與去年的一起事件類似,當時中國的 “新北極熊 “號輪船破壞了連接愛沙尼亞與芬蘭和瑞典的兩條電纜以及愛沙尼亞與芬蘭之間的天然氣管道。中國做出了類似的協助承諾,但該船並未被攔截,一年過去了,芬蘭和愛沙尼亞的調查人員仍未得出結論。
電纜受損並非新鮮事。據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電纜保護委員會稱,全球每年約有 150 條電纜受損。總部位於美國的電信研究公司 TeleGeography 稱,由於波羅的海淺水區的船舶交通非常繁忙,因此這裏的電信電纜、電力線和天然氣管道尤其容易受損。
如果最近發生的任何事件被證明是另一個國家的破壞活動,那麼這將標誌著一種數十年未見的戰爭類型的捲土重來。
TeleGeography 的高級研究員保羅·布羅茨基說:“你應該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或美西戰爭時期,才能找到國家贊助的破壞海底電纜的事件。”
為了應對這一潛在威脅,北約於今年 5 月在倫敦成立了關鍵海底基礎設施安全海事中心(CUI),該中心希望繪製北約控制水域內所有關鍵基礎設施的地圖,並找出薄弱點。
在德國波羅的海沿岸的羅斯托克,一個多國海軍總部於 10 月份啟用,以保護北約成員國的海上利益。
“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事故發生後承擔責任。”CUI 的分部負責人、指揮官布拉特巴克在魏爾海姆號上說,他強調了技術日益增長的力量。
位於義大利的北約海上研究與實驗中心正在推出一款軟體,該軟體將把來自水聽器、雷達、衛星、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和光纖的私人和軍事數據及圖像與分佈式聲學傳感(DAS)結合起來,私人電信公司利用分佈式聲學傳感來定位電纜的斷裂情況。
布拉特巴克說:“如果我們能很好地瞭解發生了什麼,那麼我們就可以部署部隊來核實系統告訴我們的情況。”
德國中將漢斯·維爾納·維爾曼曾在北約總部領導一個海底基礎設施協調小組,直到今年 3 月,他說,沒有任何管道或電纜可以一直受到保護。
他補充說,公司已經在鋪設電纜,以增加“冗餘”,如果一條電纜被切斷,備用線路將允許關鍵基礎設施繼續工作。
在魏爾海姆號上,科羅爾公司的第二架無人機終於能夠冒著暴風雨繼續在水下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