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2024年智慧旅遊示範展示活動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全國智慧旅遊發展報告2024》(下稱《報告》)顯示,有75%的遊客通過線上旅遊平臺獲取旅遊資訊,遊客越來越傾向於利用互聯網資源,尤其是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直播平臺尋找旅遊靈感、比較產品、分享經驗以及完成預訂流程。智慧旅遊服務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場景數位化創新提速,智慧旅遊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
智慧旅遊不斷拓展新玩法,讓遊客獲得更豐富的遊玩體驗和更便捷的出行服務。去年10月,國風科幻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專案《永樂長思》在國家圖書館首演,通過VR大空間構建的三維場景,融合光影、聲畫、表演藝術等要素,生動再現《永樂大典》的編纂歷程及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服飾風貌,遊客能夠在體驗過程中獲取多維度的文化認知。
《報告》顯示,主題樂園、博物館等場所的互動式體驗持續優化,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向具身體驗和內容共創轉變。據調查,85.5%的遊客體驗過沉浸式旅遊活動,遊客最常參與的沉浸式體驗類型為沉浸式主題樂園,其次是沉浸式真人遊戲、沉浸式劇場、沉浸式博物展覽等。
便捷導航、緊急求助、語音講解等智能服務越來越普及,“銀髮遊”群體出行體驗顯著提升。在廣東惠州羅浮山景區,智慧票務系統能幫助老年遊客“刷臉”入園,解決購票難、排隊慢等問題;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通過“指尖上的呼倫貝爾”小程式,老年遊客可以通過AI助手,向數字人提問,通過語音獲取旅遊資訊、定制遊玩行程;在上海,新型數字公共電話亭“Hello老友亭”引入多功能智慧屏,推出一鍵叫車、免費充電、AI照相等功能,成為城市街頭新“網紅”……
數智化技術在旅遊資源保護中也發揮了新的作用。走進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巨大的電子螢幕上即時顯示鐘鼓樓、正陽門、先農壇、中山公園等地的即時監測數據,能夠集中監測分析文化遺產本體狀況、周邊環境、產業結構、遊客資訊、安防等情況,構建一條動態感知、狀態分析、智能預警和協同保護的“智慧中軸線”。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李仲廣表示,在數智化發展趨勢下,旅遊消費正在從休閒娛樂向學習探索等方向躍升,旅遊體驗正在從被動觀賞到主動交互與深度沉浸轉變。未來,要圍繞市場需求推動技術革新與旅遊體驗升級,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智慧旅遊服務和行銷效能,深化智慧旅遊業態的跨界融合創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