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1月20日報道,作為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合肥正在追趕北京和上海,成為充滿活力的創新中心。僅在過去十年中,當地的經濟產出就翻了約一番。
這座城市取得成就的關鍵是中國的製造業發展計畫。其總體目標是讓中國擺脫生產低價值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轉變為資訊技術、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太設備等領域高科技創新產品的製造國。
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供應鏈管理專家尤利安·穆勒說:“我想說中國已經成功了。”
報導說,為這種成功提供動力的是中國的城市,其中許多城市已成為特定戰略領域的專家。例如,合肥已成為電動汽車之都,上海是生物制藥中心,烏魯木齊則擁有規模龐大的光伏發電場。
悉尼科技大學的創新領域專家瑪麗娜·張(音)認為,在這方面,中國的高校也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高科技產業所需的人才和專業知識。
她指出,中國政府採取了吸引外國專家來華以及本國研究人員回國的舉措,同時也制定了激勵高校和研究機構申請專利並加強與企業合作的措施,這些都有助於提高中國在創新領域的表現。如今,中國在專利申請數量方面已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報導還說,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增長,可以看出該國主導一個市場的速度。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們被鼓勵自己開發和製造所有的零部件。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肥建立了一系列創新平臺和孵化器,並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它們開拓市場。政府的政策也鼓勵企業與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合作。
瑪麗娜·張說,這種合作關係,尤其是與當地知名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合作,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創新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為配合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更廣泛目標,中國還計畫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設備和儲能設備。按容量計算,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光伏專案,位於西北城市烏魯木齊。該專案擁有數百萬塊太陽能電池板,其發電量足以維持一個小國一年的運轉。
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是中國製造業發展計畫的另一個重點領域。在該領域,有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內外科學家熱門目的地的上海目前有3000多家生命科學公司,雇用了至少27萬名員工。除此之外,北京、浙江和成都等都是開展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地區。
許多中國高校也回應號召,助力國家建設半導體領域的能力和人才隊伍。近年來,包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內的一系列高校成立了專門研究積體電路的學院。
瑪麗娜·張認為,中國將繼續發揮其在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制藥方面的優勢,與此同時,該國也將加大對半導體和高精度機械領域的投入。
她說:“這可能意味著更加注重提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