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自然界的“精靈”,它們用細膩的感知,見證著環境的變遷與氣候的更迭。康巴諾爾,這片蔚藍的高原湖泊,用博大的胸懷滋養出鳥類的家園,獲得“中國遺鷗之鄉”美譽,成為張家口市加大生態保護、推進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
●“草原明珠”畫中來
水天一色、煙波浩渺、魚翔淺底、鷗鷺翱翔……空中俯瞰,藍色的康巴諾爾像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鑲嵌在壩上草原。
康巴諾爾是蒙古語的一種音譯,意為美麗的湖泊。康巴諾爾距縣城1.3公里,是塞外離縣城最近的一片天然高原湖泊。
過去的康巴諾爾周邊垃圾成堆,濕地周圍廠礦圍湖,濕地環境令人擔憂。在創建國家級濕地公園過程中,康保縣全力完善康巴諾爾生態系統,打造環境優美的“草原之眼”。
2018年,康保縣全面推進康巴諾爾綜合整治工程,共拆遷湖北岸棚戶區1852戶107.3萬平方米,拆除違建19處3000多平方米;拆除生態紅線內的糠醛廠、水泥廠、養牛場、貨運場等2.6萬平方米,徹底解決了湖周圍居民汛期水患問題,也從源頭切斷了生產生活污染。利用騰退土地空間,建成森林遊園300畝,綠化環湖步道22萬平方米,有效保護了水資源。同時,該縣統籌濕地公園與周邊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治理,自2020年以來,完成營造林28.76萬畝,休耕種草48萬畝,新增濕地2776畝,濕地面積由2745畝恢復到5500餘畝,僅水面面積就達到了4000餘畝。
湖面碧波蕩漾,候鳥水中嬉戲。如今的康巴諾爾,已然成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草原湖景圖,“草原之眼”散發著迷人風采。
●八千遺鷗水面舞
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為更多的候鳥提供了穩定適宜的繁衍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到這裏遷徙繁衍的候鳥達220餘種、約10多萬只,包括遺鷗、黑鸛、東方白鸛等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大天鵝、灰鶴等30餘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說到康巴諾爾的鳥,不得不說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每年約有8000只,近乎全球三分之二的遺鷗在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繁衍生息。
“遺鷗的事兒就是最大的事兒。”康保縣自然規劃局副局長孫偉說,通過不斷地觀察、論證,結合遺鷗的生活習性,我們還先後建設東大島、南小島等人工島,為遺鷗創造“新家”,以解決遺鷗數量不斷增加、湖心島生活擁擠的問題。
除此以外,康保縣還對濕地實施了一系列涵養水源、豐富植被、淨化水質的工程。每年春季,冰雪消融之時,大批的遺鷗回歸,它們戀愛、繁衍,愉快地生活在這片溫馨的家園,康巴諾爾熱鬧非凡。
●人鳥情深傳佳話
在康保,愛鳥護鳥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得意於一批人的引領和影響。
麻喜榮,一名外科醫生,在2009年的一天,有人撿到一只“黑頭巾”“白眼圈”折斷羽翅的鳥兒送到他的診所。看到這只從未見過的鳥,麻喜榮小心翼翼地為它做了手術,幾天後,鳥兒神奇地康復了,麻喜榮在放飛它的那一刻,心情無比激動。通過瞭解,麻喜榮得知自己救治的竟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
經歷了這件事後,麻喜榮對遺鷗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關注一發不可收。他甚至將自己的診所打造成野生動物臨時救助站,投資5萬多元,購買手術醫療器械、耗材等,成為當地愛鳥護鳥第一人。
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建成後,縣裏專門為麻喜榮打造了動物手術室,他成了這裏的“鳥”醫生。幾年來,這裏為野生動物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外科手術上千臺,僅救助遺鷗就有900多只。
2018年康保縣遺鷗保護協會成立,麻喜榮任會長,目前已發展會員500餘人。在麻喜榮的帶領下,他們對遺鷗等野生動物進行保護、救治,常態化開展濕地公園巡護、環境衛生清潔、宣傳教育等工作。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城人,愛鳥、護鳥的意識已深入他們的骨髓、融入他們的血液。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