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文体 > 文章内容 返回
英國國家肖像館館長談“屏中之畫”與屏風之變
发布:2023-11-03

屏風,是中國古代最為傳統的傢俱陳設之一,其最初的功能,是“可以屏障風也”。

有著繪畫的屏風,是繪畫還是雕塑?是藝術品還是傢俱?是道具還是表演裝置?具有裝飾性、功能性、建築性抑或戲劇性?11月3日,“PARAVENTI:屏”在上海榮宅舉行,與之對應的是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和東京的展覽也在同期展出。

三場系列展策展人由英國國家肖像館館長尼古拉斯·庫裏南(Nicholas Cullinan)擔任,澎湃藝術就此專訪了庫裏南,他將屏風視為歷史上豐富而複雜的歷史現象和中外交流的媒介,探討古代東方文化如何接續當代藝術。

上海榮宅展覽現場,John Stezaker的作品《螢幕-屏風》(2023)

屏風始於中國,出現在周朝晚期,起初是用於沉思和冥想的物品。隋唐時期傳到日本,常常被放置在家門口,以阻擋鬼邪之氣;後來屏風被引入西方,在此過程中解析了多聯畫屏與屏風之間不斷演變的區別;在巴洛克時期,屏風被用作戲劇與歌劇中的道具;最終也即最重要的是,它們被19世紀和20世紀的眾多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廣泛採用,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基於此,米蘭展覽通過追溯東西方之間的交流軌跡,不同藝術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雜交過程,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關係,以及新作品的湧現,來研究這些物件的歷史和語義。

上海和東京主要展出了受該專案委託創作的作品,關注屏風如何受到現在無處不在的層疊、屏中屏等數字體驗的影響。

策展人尼古拉斯·庫裏南

對話策展人尼古拉斯·庫裏南

澎湃新聞:屏風源自東方,是傢俱也是帶有裝飾性的藝術品。美術史家巫鴻從建築空間、身體等角度分析過屏風,您對他的觀點有何看法?如何看待建築空間與屏風的關係,這種關係又如何體現在展覽的呈現中?

庫裏南:我認為折疊屏風、物理空間與身體之間關係非常關鍵。屏風通常有一個特定的比例,接近和人體1:1。因此,它們通常與人的高度相當,可以分割空間,讓視線無法越過。雖然不總是這樣,但這是標準。所以我認為屏風根植於物理建築空間,當然還有身體。無論是在上海、東京或米蘭,展覽的每一次變化,我們都認真考慮了如何在特定的物理空間中展現這些觀念,還有特定的歷史和當代背景,以及展現給觀眾的特定情境。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在中國和日本傳統繪畫中,常將屏風作為分割空間和敘事的道具,最有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重屏會棋圖》,作為“他者”視角,你如何理解東方藝術中的“畫中之屏”?

庫裏南:這無疑是一種在世界中描繪世界的現象。在此次策展過程中我們發掘了許多折疊屏風,有來自中國、也有日本的,有些也包含“屏中屏”,可惜其中一些無法借展。我在歐洲收藏中有發現一對令人驚歎的日本折疊屏風,展示了女性佔據的室內空間,這與屏風通常能保護私人空間有關。這是一種自我參照的線索,我認為這非常有趣。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米蘭展覽的時間跨度為“17世紀到21世紀”,緣何選擇以17世紀為始?跨越5個世紀的古今、中西方對話,如何在屏風中顯現?

庫裏南:展覽中的屏風始於17世紀,最為直接的原因是這是我們目前可以借展的最古老的屏風,其中許多作品是首次出借。顯然,可以進一步追溯屏風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其發源地中。中國早期的屏風並不完全是折疊式的,有很多的單扇豎屏屏風, 但它們都太珍貴、脆弱,不適合巡展。

當然,在整個展覽中貫穿始終的是對話,即過去和現在、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對話,以及文化、背景,以及時間影響下的變與不變。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在米蘭、東京、上海共同舉行,三地的觀眾對屏風有著不同的理解,您是如何佈局三地的作品的?三地的作品各側重什麼?

庫裏南:展覽先確定在米蘭舉行,在籌備的過程中,得知有機會擴展到東京和上海。這讓整個專案很有趣,原因之一是我不希望這個展覽只是講述屏風源於中國,展示來自亞洲的古老屏風,再是西方受其影響,最後以西方的屏風為結束。我們委約藝術家創作作品,想要講述屏風源自東方,最終遍及全球。現在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都在思考屏風這個主題,這是我們樂於看到的。

我們也考慮到觀眾是如何解讀屏風的,比如在米蘭的展覽中會有一些普及的內容,從折疊屏風歷史的開始,它們是如何從東方被帶到西方;也包括了如何閱讀它們,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可以帶來的不同聯想和假設。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屏中之畫”是“屏風”又一關注點,展覽中,傳統的屏風是如何逐漸成為現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作媒介的?你們在展覽中提到“屏風獨特歷史上的決定性斷裂時刻發生在19世紀晚期”,如何理解這一斷裂時刻?這一“斷裂時刻”與現代藝術的發生有著怎樣的關係?

庫裏南:當談論這種“斷裂”時,我談論的是幾個世紀以來折疊屏風在亞洲存在和起源的方式。其中包括了不同技術,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中國,日本等等),你可以想到江戶時代的屏風,烏木屏風等等。到了19世紀,西方藝術家,特別是法國印象派、後印象派藝術家,他們自己開始創作屏風,有時他們也會在畫中畫屏風。我想也許那些藝術家正試圖拓展藝術的理念,從牆上的畫框轉變為與日常生活經驗更相關的東西。這一風潮從19世紀延續到20世紀,西方藝術家開始以折疊屏風創作。當然,東方藝術對於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影響至深,後來的藝術家是否是對印象派傳統的延續,這需要進一步討論。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現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如何以“屏中之畫”表達自己的觀念?

庫裏南:從策展的最初,我們就希望將屏風的歷史帶入當代,對於當代藝術家,我們或借展他們過去創作的屏風系列作品,或委託創作。藝術家們對這一邀請作出了非常熱情的回應,在展覽中,能看到藝術家以非常多樣的方式回應屏風這一形式的創作。

我覺得關注的焦點在於之前沒有創作過相關作品的藝術家,能看到他們對屏風新鮮的理解。在展覽中,您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回應這一邀請,這些新創作的作品非常令人興奮。

米蘭“Paraventi 屏:17至21世紀的屏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隨著創作媒材的變化,“屏風”之“屏”,在藝術家的創作中也演化為“螢幕”之“屏”,從“屏風”到“螢幕”,“屏”的含義和語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庫裏南:如果瞭解折疊屏風的歷史,會發現有其特殊的背景;而在數字時代,“屏”無處不在,不僅僅在屏風上,而是各種螢幕影響了,並且可以說越來越主導了我們的生活中傳播交流的方式。所以,這一直是我們感興趣的話題。

儘管如此,我們給予藝術家創作的自由,其中一些確實對數字和螢幕的概念作出了回應,例如Tiffany Sia等圍繞投影圖像的藝術家,也有與電影螢幕相關的創作。在巴洛克時期,折疊屏風也被用作戲劇的一部分。關於投影的概念非常有趣,我們借展的作品,比如瓊·喬納斯(Joan Jonas)的雙屏投影作品《月中雙兔》,以及曾吳等還有其他幾位藝術家也作了類似的嘗試。

米蘭展覽呈現了藝術家曹斐的一件新作,這個作品將折疊屏風和使用數字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相關聯。智能手機和平板被排列得形似六塊屏風,顯示著我們日常使用過久的電子壁紙。

曹斐作品在米蘭的呈現。

展覽現場|“PARAVENTI:屏”(上海榮宅)

在上海榮宅不同的房間中,“屏風”以各種形式撞入視野之中。在二樓兩間相通的房間,呈現了17世紀和18世紀的兩件中國屏風,其中一件擺在書桌上的小型立式屏風窗外上海秋日的風景和室內舊時上海的裝飾形成對話。明末清初的嵌石插屏是展覽中年代最為久遠的作品。這種單扇豎屏屏風也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最常見的屏風形式。

展覽現場,一件明末清初的嵌石插屏

這件豎屏屏風像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從實用功能看,書桌旁較小的屏風,可以有效防止穿堂風吹幹墨汁。屏風中可粘貼繪畫作品。也可嵌入由多色石頭組成的奇妙非凡的石板,仿若一幅精妙的山水畫展現在眼前。對於古代文人而言,山水是自由精神的象徵,山水屏風,是將文人的外在世界和內在精神經過提煉和純化之後,最終凝練在可視化藝術媒介上的結果。山水屏風的多重屬性,構建文人的理想空間。

嵌石插屏,明末清初 /16至17世紀,黑漆、木材,44.3 x 40.5 x 22.5釐米,北京小孤山館藏

那麼屏風在如今如何被演繹,如何詮釋現代生活?在隨後的一系列空間中,展出展覽委託 Tony Cokes、John Stezaker、李爽、曾吳和曹斐等多國藝術家全新創作的五件作品。

展覽現場,曹斐作品《螢幕自傳(上海)》

榮宅最為醒目的舞廳空間化身為一個不同尺寸綠幕背景組成的“直播”空間。這是曹斐作品《螢幕自傳(上海)》,在這件作品中,一系列使用綠幕拍攝的短視頻在LED監視器上迴圈播放。舞廳化為的展廳,形成了一個臨時的即時攝影棚,在這裏,真實與虛擬、誇張與扭曲、熟悉與陌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使參觀者難以信任圖像的現實性。

“螢幕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空間的景觀與我們對其的感知。在傳統的中國建築中,屏風通常在空間分隔、掩蔽、增強美學性、裝飾和防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曹斐說,“在如今遍地電子螢幕的時代,隨著直播文化的盛行,綠幕鍵技術賦予了螢幕新的流動性、不確定性和虛構性,重塑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帶給我們一種不信任的且認知混亂的無主體凝視,直播視頻背後的現實。”

上海榮宅展覽現場

在19世紀機械圖像處理技術出現之前,屏風之內的世界是不希望被看見的。這種展示與隱藏之間的辯證關係在今天尤為顯著地體現在我們各類電子設備的螢幕,從“屏風”到“螢幕”這更是時代的變遷。

注:上海榮宅舉辦“PARAVENTI:屏”將展出至2024年1月21日;米蘭Prada基金會“Paraventi 屏:17 至 21 世紀的屏風”展出至 2024年2月22日。

來源:中國澎拜新聞

上一篇:為什麼我們“無辣不歡”?
下一篇:英國央行將利率維持在15年來的高位並排除很快降息可能性,英鎊短線上漲逾20點
相關推荐
  • 敦促 COP30 將氣候正義與歷史罪行賠償聯繫起來
    链接阅读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5000 萬美元自閉症研究專案以科學為基礎
    链接阅读
  • 削減經費後,奧地利吸引25名學者離開美國,為 “人才收益 “歡呼
    链接阅读
  • 特朗普的移民限制令印度學生重新思考美國夢
    链接阅读
  • 北京會議三十周年之際 各國領導人痛陳婦女權益進展緩慢
    链接阅读
  • 比爾·蓋茨承諾捐贈9.12億美元用於全球疾病防治,敦促各國政府加大投入
    链接阅读
  • 逆向人才流失:美國簽證政策調整後各國政府爭相招攬人才
    链接阅读
  • 歐洲2024年高溫致死人數超6.27萬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干預後,加沙戰爭距離結束還有多遠?

2025-10-05

比特幣突破 12.5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

歐盟將削減鋼鐵進口配額,將關稅提高至 50%

2025-10-02

特朗普限制簽證促使美國公司考慮將更多工作轉移到印度

2025-09-30

特朗普對木材進口加征10%的關稅,對櫥櫃和傢俱加征25%的關稅

特朗普的聯合國演講引發歐洲對全球共同承諾的焦慮

2025-09-28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