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這條高速路上的異常停車情況有哪些?”——螢幕前,百度公司員工邢增宏正在對AI數字人“小璐”進行訓練,幾秒鐘後“小璐”根據仿真數據給出答案:“上個月異常停車事件總數為11805起,其中已處置事件11659起……”。
邢增宏所從事的職業叫做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應用員,他的工作是將人工智慧這一智慧大腦打造成某個領域的專家,讓人工智慧在行業應用上大顯身手。業內人士表示,作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最新發佈的19個新職業之一,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應用員的興起和壯大,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和蓬勃發展的縮影。
2018年,邢增宏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如今深耕於智能交通領域。邢增宏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將AI代碼轉化成可感可知的人工智慧應用。其中之一是訓練AI智能體,提升數字人的極簡交互和感知能力,保障公眾高速公路出行安全的同時,提升高速公路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邢增宏舉例介紹,在他參與編寫的路網運行監測系統中,工作人員通過與數字人交互,可以即時監測道路上的異常停車、火災、煙霧等事件,系統將不同事件分級分類入庫後,將自動匹配相應的預案進行處置。
當前,像邢增宏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相關從業者數量迅速增長。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佈了新一批19個新職業,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應用員在列。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處副處長李利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人才類型來看,生成式人工智慧人才既包括從事生成式人工智慧理論與技術創新的研究人才,也包括推動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產品與服務落地應用的產業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慧賦能經濟發展關鍵在應用,這需要大量人才從事技術應用落地的具體工作。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弄潮兒,相關人才正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李利利說。
相關新職業的湧現顯示出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信通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截至2023年底,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廠商及高校院所共計254家,發佈大模型近80個,部分國產大模型已面向市場投入應用。
值得關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掀起科技浪潮,也對相應的高端人才提出更高需求。脈脈高聘人才智庫近日發佈的《2024大模型人才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1至7月,儘管大模型人才整體處於供大於求狀態,但部分技術人才仍然供不應求,大模型演算法、技術類人才的招聘數量、人才緊缺度均位居前列。
“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不僅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產生影響,也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李利利認為,當前人工智慧人才發展主要表現出三方面趨勢:一是頂尖人才的“頭雁效應”突出,二是青年人才在前沿科技領域創新突破趨勢明顯,三是人工智慧人才賦能行業轉型升級需求持續攀升,對複合型、應用型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
面對此趨勢,多方也積極推出支持人工智慧人才發展的政策。今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發佈《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重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領域新職業,制定頒佈國家職業標準,構建科學規範的培訓體系等。多地還圍繞專項人才培養、人才補貼和獎勵等多方面,加大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力度。
李利利認為,人工智慧是典型的跨學科領域,未來可以圍繞產教融合方面持續探索,支持一批高水準高校與人工智慧企業共建實驗室或研究中心,支持人工智慧龍頭企業產業技術的最新發展和對人才培養的最新需求,向院校開放課程、數據、案例、工具和實訓實驗平臺。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