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中國洗衣工被英國海軍解雇”的消息出現在了英國《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太陽報》等媒體上。該報道講的是英國海軍因擔心在軍艦上服務的中國人竊取其軍事機密,索性把他們解雇,使其與軍艦物理隔離。這個故事給人的第一感受是:這下好了,如果出現像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上的一架F—35B艦載機墜入地中海那樣的事情,英國絕對無法把鍋甩到中國人身上。
上述報導的真偽有待證實,畢竟還沒看到官方給事件的真實性背書。但是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這件事情,足以折射出英國人在與中國的交往中狂躁不安的內心世界。那麼,是什麼讓英國這個曾經統治過世界、傲慢自大的“約翰牛”喪失了安全感,草木皆兵呢?
首先,英國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英國作為島國,在地緣上與歐洲大陸隔絕,一條狹小的英吉利海峽成了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可逾越的鴻溝。英國長期面對來自法國的挑戰,在稱霸世界時用的是炮艦。雖然人們把19世紀稱為“英國治下的和平”時期,但這種和平背後隱藏著強烈的恐懼感。二戰後,英國把世界霸權“和平”移交給美國,逐漸融入歐共體之中。但對於歐陸國家來說,英國是個尷尬的夥伴,覺得其並不會一心一意地推動歐洲一體化事業。果然,英國國內強大的疑歐主義最終導致英國“脫歐”。英國也終於再次不得不獨自擁抱世界,但卻比以前更加恐懼不安了。
其次,軍隊力量的衰落讓英國喪失了絕對的安全感。英國在成為有核國家後非常依賴自己的核威懾力量,在推動各軍種發展的同時不斷削減軍隊服役人數。截至目前,英國陸海空三軍總人數約18.5萬人。軍隊規模的縮小加深了英國人的不安全感,而核威懾在現實衝突面前可能只是個理論。俄烏衝突更讓英國人感受到了危機,英國政府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彈藥,竭力讓戰爭的前沿陣地遠離英國本土。
再次,經濟不斷下行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的不安全感。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地,強大的經濟效率和創新能力讓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此後,英國雖然在歷次工業革命中走在前列,但並未能與其他國家拉開差距,甚至在國家競爭中不斷走下坡路。2021年,英國的GDP被其前殖民地印度超越,淪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英國在經濟上的自信心下降,現力求到2030年仍能保持第六的排名,但排名第七的法國似乎發展潛力更大,因為法國可以依靠歐盟推動增長。經濟強國的光環越來越暗淡,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的優越感。
最後,原有的制度優勢在頻繁的政府換屆中逐漸喪失。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威斯敏斯特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客觀來講,英國體制的優勢在於其長期穩定性。二戰後,英國經歷了柴契爾時代和布萊爾時代,也印證了英國代議民主的優勢。然而近年來公投的引入攪亂了英國政壇,自2016年以來,英國已更換了5位首相,其中在2022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就更換了3位。英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民意分裂,政黨內部危機不斷,黨魁常面臨黨內改選壓力。英國無法進行體制改革,以往常受讚譽的制度優勢蕩然無存,加劇了民眾的焦躁和疑慮。
在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均快速下降的情況下,向來缺乏安全感的英國人開始在國外尋找“對手”、在國內偵破“陰謀”。2021年英國政府推出了一份關於安全、防務、發展和外交政策的綜合評估報告,在歐洲找到了俄羅斯這個“威脅者”,在亞太地區發現了中國這個“挑戰者”。英國政府在2023年更新了這份評估報告,調子變得更加強硬。
英國政府在外樹立假想敵,對內加快政治清理,並通過法律打擊外國企業在英投資,干擾、破壞正常的經濟合作。他們把矛頭對準中國,宣揚“中國威脅論”。英國在各領域努力“查缺補漏”,航母上的“安全漏洞”當然要填補,中國洗衣工事件若是真的也就能理解了。
英國偵探小說盛行,諜戰大片007風靡全球,福爾摩斯經久不衰,“英國式謀殺”依然很有市場。看多了諜戰大片的英國人把螢幕幻想投射到現實中來,講述著他們虛構的事實。英國人這種荒誕行為的背後是他們的極度不自信。(李冠傑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來源:中國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