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oey Roulette and Gerry Doyle 報導 9月12日,一位億萬富翁和一位工程師作為宇航員,穿著全新系列的宇航服,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太空艙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私人太空行走。這是一項具有冒險精神的壯舉,此前只有國家太空計畫的宇航員才有資格完成。
執行“北極星黎明號”飛行任務的宇航員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每個人在系繩系著的橡皮泥形狀的“乘員龍”太空艙外停留約10分鐘。埃隆·馬斯克的公司再次成功地推動了商業航太的發展。
電子支付公司Shift4的創始人、飛行員賈裏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首先離開,SpaceX工程師薩拉-吉利斯(Sarah Gillis)緊隨其後,而機組人員斯科特-波特(Scott Poteet)和安娜-梅農(Anna Menon)則在艙內觀看。整個過程在地球上空約450英里(730公里)處展開,歷時1小時46分鐘。自本週二從佛羅里達州發射升空以來,四名宇航員一直在環繞地球飛行。
艾薩克曼正在為北極星飛行任務提供資金支持,正如他在2021年與SpaceX合作進行的Inspiration4飛行一樣。
這次任務在SpaceX的網站上進行了直播,測試了包括超薄宇航服在內的開創性設備,以及對“乘員龍”座艙進行完全減壓的過程——馬斯克希望將這項技術用於未來雄心勃勃的私人火星任務。
“回到家,我們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從這裏看,地球確實是一個完美的世界。”艾薩克曼從飛船裏出來後說,飛船的輪廓與下麵半亮的星球交相輝映。
對於SpaceX公司來說,這是迄今為止風險最大的任務之一,而SpaceX公司是唯一一家已被證明有能力將人員定期送入或送出地球軌道的私營公司。
在美國東部時間上午6點52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上午10點52分)開始太空行走之前,太空艙已經完全減壓,宇航員依靠SpaceX開發的宇航服獲取氧氣,氧氣通過臍帶連接到“乘員龍”(Crew Dragon)。
41歲的艾薩克曼和30歲的吉利斯乘坐“乘龍號”升入太空,測試宇航服中各種肢體動作,並向地面控制中心回饋資訊,為未來的迭代設計提供參考。雖然他們的手臂可以活動肘部和肩部,但腰部、背部和頸部的活動不太靈活,因此姿勢顯得有些僵硬。
此次任務旨在測試私營公司在軌道上的能力極限,以驗證太空艙宇航服設計和程式等。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地面團隊在加利福尼亞霍索恩總部目睹了太空艙艙門的關閉,並進行了宇航員返回艙內座位時的洩漏檢查。
1965年,美國首次太空行走是在雙子座太空艙上進行的,採用了與本次測試類似的程式:太空艙減壓,艙門打開,身穿宇航服的宇航員通過系繩冒險走出艙外。
大跨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對本週四取得的成就表示讚揚。
納爾遜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今天的成功代表著商業航太產業取得了重大進展,也代表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美國太空經濟的長期目標。”
艾薩克曼拒絕透露他將支付的費用,但根據“乘員龍”其他飛行的價格,每個座位約為5500萬美元,他的飛行任務很可能耗資數億美元。
吉利斯於2015年開始在SpaceX實習。現年50歲的波蒂特是一名退役的美國空軍中校。38歲的梅農是SpaceX的工程師。
整個星期三,飛船在一個橢圓形軌道上繞地球至少六圈,軌道最淺處為118英里(190千米),最遠處為870英里(1400千米),這是自1972年美國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任務以來人類在太空中飛行的最遠距離。
過去,只有受過多年訓練的政府宇航員才進行過太空行走。自2000年國際空間站建立以來,大約有270人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過太空行走,中國宇航員在中國天宮空間站上進行過16次太空行走。
據波提特稱,北極星號機組人員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任務模擬和“體驗式學習”中,在充滿挑戰和不舒適的環境中進行了2-1/2年的訓練。
本週三,俄羅斯的聯盟MS-26號任務將兩名宇航員和一名美國宇航員送上了國際空間站,使其人數達到了12人,目前在軌的宇航員達到了創紀錄的19人。三名中國宇航員正在天宮空間站上。
自2001年以來,“乘員龍”(Crew Dragon)作為美國唯一能夠可靠地將人員送入軌道並返回地球的飛行器,已經執行了十多次宇航員任務,主要是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執行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一項計畫下啟動了太空艙的研發工作,該計畫旨在建立能夠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和私人製造的美國運載工具。
波音公司的 “星際客艙 “也是在該計畫下開發的。今年 6 月,”星際客機 “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了第一批宇航員,但這次測試任務麻煩不斷,最終以太空艙空載返回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