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oyce Lee 報導 9月9日,韓國召開國際峰會,尋求為負責任地在軍隊中使用人工智慧(AI)制定藍圖,儘管預計任何協議都不會具有強制執行的約束力。
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 90 多個國家派政府代表參加了在首爾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峰會,這是第二次此類會議。
去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一次峰會上,美國、中國和其他國家批准了一項溫和的 “行動呼籲”,但沒有作出法律承諾。
韓國國防部長金永鉉在開幕致辭中說:”最近,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一架應用人工智慧的無人機發揮了大衛彈弓的作用。”
他指的是烏克蘭通過推出支持人工智慧的無人機來獲得對抗俄羅斯的技術優勢,希望這些無人機將有助於克服信號干擾,並使無人駕駛飛行器(UAV)能夠以更大的群體進行工作。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於軍事領域,軍隊的作戰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然而,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因為它可能會因濫用而造成損害,”Kim 說。
韓國外長趙泰愚(Cho Tae-yul)表示,討論將涵蓋法律審查等領域,以確保遵守國際法,並建立機制,防止自主武器在沒有適當的人為監督的情況下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
據一位韓國高級官員稱,首爾峰會希望就行動藍圖達成一致,為軍隊中的人工智慧設立最低限度的防護欄,並通過反映北約、美國或其他一些國家制定的原則,提出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慧的原則。
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國家會在週二的峰會上批准這份檔,該檔旨在更詳細地嘗試為人工智能在軍事中的使用設定界限,但仍可能缺乏法律承諾。
這次峰會並不是國際上唯一一次就人工智慧在軍事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加入 1983 年《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CW)的聯合國國家正在討論對致命自主武器系統的潛在限制,以遵守國際人道法。
美國政府去年也發起了一項關於在軍事領域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慧的宣言,該宣言涵蓋了人工智慧在武器之外更廣泛的軍事應用。截至 8 月,已有 55 個國家批准了該宣言。
首爾峰會由荷蘭、新加坡、肯雅和英國共同主辦,旨在確保在這個技術發展主要由私營部門推動,但政府是主要決策者的領域持續開展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討論。
全球約有 2000 人報名參加此次峰會,其中包括來自國際組織、學術界和私營部門的代表,他們將參加有關平民保護和人工智慧在核武器控制中的應用等議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