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氣象局在環渤海、黃淮、四川盆地等氣候系統關鍵觀測區遴選出10個擬新增國家大氣本底站站址。今年7月正式啟動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在分析評估擬選站點及其試驗結果後,將確定最終入選站點並推進建設。
什麼是大氣本底?大氣本底站如何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新增大氣本底站又有何意義?
據介紹,大氣本底是指全球或區域尺度範圍內大氣成分及其相關特性的長期平均狀態及變化特徵。大氣本底站在觀測基礎氣象要素外,主要觀測與天氣、氣候、環境和健康密切相關的大氣成分,包括溫室氣體、氣溶膠、反應性氣體等,這些測量的大氣成分既要相對穩定、混合均勻又要遠離人為排放直接影響。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WMO/GAW)按照站址代表的尺度範圍大小將大氣本底站分為全球大氣本底站和區域大氣本底站兩類。
“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窗口期。如今,大氣環境中的許多重要組成正在快速演變,必須高度重視其對氣候、大氣環境及生態的影響,及未來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從區域尺度上更好地掌握關鍵大氣成分及相關特性的長期演變,推進本底站建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曉斌說。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看來,大氣本底觀測,對於我們進一步“摸清家底”,更精細服務於應對氣候變化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早在40多年前,氣象部門就已開始區域大氣本底站的建設工作。上個世紀,氣象部門在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建設3個區域大氣本底站,觀測酸雨、PM10和大氣混濁度等;1994年,在瓦裏關山建立歐亞大陸腹地第一個全球大氣本底站,填補了當時歐亞大陸腹地的本底觀測空白;21世紀,隨著大氣監測自動化一期工程實施,大氣本底站觀測能力不斷提升。基於瓦裏關本底站近30年的觀測數據繪製的業界聞名的“瓦裏關曲線”,成為支持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的有力證據之一,推動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形成共識。
如今,中國已建成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加上試運行的廣東新豐國家大氣本底站,國家級大氣本底觀測核心網路初步構成。但在更長時間尺度和氣候變化影響下,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2022年,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新增站點選址工作。當年9月,經評審,中國氣象局在8個氣候系統關鍵觀測區的43個意向選址中遴選出10個新增大氣本底站的擬選站,並於今年啟動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
“中國氣象局加快優化國家大氣本底觀測站網,‘十五五’期間,將建成氣候關鍵區全覆蓋的大氣本底觀測網。”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司長方翔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設這麼多大氣本底站,組織機制、技術支撐、人才儲備缺一不可。
“我們站址從無電、無水、無網路、無道路,到如今能使用國產化儀器設備開展氣溶膠、溫室氣體、反應性氣體等的觀測試驗,歷經了重重困難。”敦煌沙漠陸面過程觀測區新增國家大氣本底站工作對接人蔡青青介紹,敦煌站址位於當地戈壁沙漠中,在選址、建設和試驗過程中,國省市縣氣象部門的協同聯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嚴苛標準下,中國氣象局組建由氣象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專家構成的技術實施組,對站址氣流三維軌跡計算分析、環境場遙感情況、站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規劃、土地使用及基礎設施等作出具體要求。
由於觀測目標的特殊性,大氣本底站採用的技術方法、對設備的要求也與一般的觀測站不同。早期,大氣成分觀測設備主要依靠國外進口。據瞭解,近年來,隨著中國氣象局觀測自動化工作不斷深入,國產儀器快速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