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到智造的轉變,企業遇到了哪些痛點和難點?又該如何改進?9月11日至14日,在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指導下,由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專家帶隊的14位專家,走進浙江省寧波市汽車零部件行業園區,開展了“看診”活動。緊張的四天行程裏,專家組現場診斷、剖析、探討,力爭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順利進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
中國寧波,作為中國製造2025首個試點示範城市,一直以來把汽車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據專家組介紹,中國寧波市汽車產業關聯企業超過5000家,811家整車及零部件規上企業202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44.5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15.8%,占整個浙江省汽車產值的46.7%。
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源動力是客戶需求
9月11日,在調研工作開始前的工作會上,專家組組長、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專家蔣白樺提醒,“要從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角度考慮來給企業提建議”,這也成為了調研工作的總基調。
9月12日到14日上午,從中國寧波江北區到慈溪市再到北侖區,專家組一行調研了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工作章法張弛有度。先從企業相關負責人用PPT演示建設情況開始,再到生產車間實地“看診”,最後雙方返回會議室探討交流。多位專家告訴記者,實地“看診”很重要,這與看PPT得到的不一樣,眼見為實。
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的動力是什麼?答案是:市場、客戶、訂單。在調研過程中,5家企業相關負責人都表達出,期盼智能製造建設為企業賦能。
走進生產汽車底盤件企業的新廠房裏,記者遠觀新產線像一幢二層小樓。兩個機器人正在二層工作,高高大大,格外醒目。走到產線前,記者發現,幾名工人站在一層忙著作業。底盤系統事業群總經理江亞告訴記者,二層大約有8個機器人,一層配置了4名工人,這是年初投入使用的新產線。投資六、七千萬的柔性自動化產線,主要用於給新能源汽車客戶提供底盤。
我國新能源汽車近年發展迅速,已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佈的數據,8月份,我國汽車產量達到251.3萬輛,同比增長4.5%,其中新能源汽車80.0萬輛,增長13.8%。
江亞說,為了接到更多新能源汽車的訂單,集團已經做了整體規劃,舊廠房在等待智能化升級改造。改造後也將變為柔性產線,因為公司生產的是非標產品,而柔性產線可以快速地部署和調整。目前新產線在原來的基礎上效率提高了20%,人員減少了60%。
聽到“機器換人”,專家蔣白樺邊走邊說,“智能製造的建設要一步一步地推進”。江亞表示,公司“減人不裁人”,產線上減少的工人通過培訓安排到新崗位。
抵達第二家企業,記者和專家組一同穿上靜電服、靜電鞋走進生產車燈模組的廠房,整個車間看起來窗明几淨。該公司副總告訴記者,2023年5月剛搬進這裏,智能倉儲管理設備自動出庫,實現零差錯,出庫效率提升了45.7%,人員減少了5人。
在與專家交流過程中,公司副總說,因為產品面向全球平臺,訂單暴漲。但專家組發現,企業年人均產值只有100萬,在行業裏比較低。該公司副總立刻表示,所以現在急需進一步做智能化升級。
第三家企業客戶優勢明顯,主要生產新能源電池包連接件。在新車間的引線框架作業區,工人告訴記者,除了上料和檢驗需要兩名工人做以外,其他工作由機器人完成。而在去皮折彎工藝作業區,記者看到,在顯示幕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面赫然寫著人機工程學狀態幾個字。工人對記者說,工藝工程師先畫出程式、確定圖紙,他按標準指導書操作,將出爐的產品手動微調,直到電腦顯示的數值沒有誤差為止。
據財務負責人徐健介紹,公司有明確的上市計畫。新車間2020年投產,投入成本2000萬。看完自動化水準很高的產線之後,專家組組長蔣白樺說:“數實融合與業財融合對推進智能製造很重要。”
調研的第四家企業主營產品是汽車等速驅動軸等。據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年人均產值約200萬元,畝產值約1500萬元,遠高於行業平均水準。
看完產線返回的路上,生產車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8條產線每天生產2.5萬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只占到了20%。產線每年投入以20%增加,2025年生產目標計畫是1000萬只/年。
最後一家是在上交所主板已經上市的企業,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變速系統、傳動系統、電池系統、懸掛系統等核心系統的精密機械加工零部件,2022年營業收入達45億。
企業資訊化部的負責人說,客戶對企業的要求只有三點:交付時間、交付品質和價格。因為客戶需求變化很快,必須及時供貨,曾經用10天將產品交付到了國外客戶手上。
在生產車間“看診”過程中,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2018年上線的這個廠房,一年四季保持24℃-25℃恒溫。純手工製作時,電機減速器毛坯精加工生產線要6個人,現在是3個人。記者看到,由於車間裏噪音比較大,每名工人都戴著耳塞。
走到檢驗看板前,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看板上顯示的檢驗數據是通過4G網線從設備上抓取得到的,每天生產管理者看完數據會進行分析,此外看板還會顯示報工數據。
據企業資訊化部負責人介紹,目前通過物聯網平臺和資訊化系統,實現對物料、工序流轉、在製品、品質等全過程數據的採集和追溯,精准追溯快速回應由原來4小時縮短至0.5小時。
助力企業夯實智能製造建設基礎
對走訪的工廠產線的智能化現狀及未來規劃,專家組成員怎麼看?企業提出了哪些真問題?遇到的難點痛點該怎麼辦?
每天調研行程結束之後,專家組成員會依據現場觀察和交流得到的資訊,再一起碰撞“專業火花”,從而給看似近乎完美的每家企業的智能製造系統開出“總處方”,包括改善建議和案例說明。
專家組成員、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姚明海認為,企業自動化生產水準雖然很高,但在自動化向上一層的資訊化做的還差強人意。
專家組組長、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專家蔣白樺認為,數據是一項業務而不是技術,這項工作需要領導管理層高度重視。
針對產品品質追溯,智能化物流以及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專家組發揮各自專業優勢,一一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記者發現,《國家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國家標準是專家組提出可行性改善建議的總體思路之一。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實力雄厚與否,每位專家都會遵循國家標準來設置問題、檢驗亮點和看清問題。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凡有利於公眾的,最後才有利於企業。在智能製造轉型升級過程中,此次調研還發現了哪些共性問題?
專家組認為,調研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值得社會各界關注。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組織企業全面瞭解國家標準等政策性檔,此外還可以幫助企業增加和外界交流的機會。在調研中,專家組多次發現企業對國家標準的內涵不熟悉、理解不透徹,想法有時超前,提出的需求不准等等。
專家組在改善建議裏提出,企業主要關心生產經營,因此做事情會考慮投入產出比。在遇到痛點或難點時,通過與外界多交流可以打開思路,從而調整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的策略。
第二,企業應完善HSE管理體系(健康、安全和環境)。在調研過程中,專家組對工廠煙霧濃度的檢測及過濾排出、工人工作時間同步進行了了解。當前,“智能、低碳、健康”是各國製造業企業集中關注的創新方向。專家組從企業長遠發展角度考慮,提醒調研企業要對HSE做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科技賦能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智能製造深入推進。
《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年汽車行業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27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9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0%;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左右。2024年,汽車行業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產業發展品質效益進一步提升。
本次調研的企業對智能化資訊化未來建設,已有初步整體規劃和建設構想;有的企業繪製了分階段實施和完善計畫;有的企業具有前瞻戰略視野,結合自身發展願景,聚焦品質、效率、可持續發展等維度制定清晰的智能製造頂層規劃,洞察技術趨勢並實施預研導入;有的企業整體思路清晰,在材料、裝備領域與客戶同步開發,支撐企業穩步提升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未來以更堅定的信心、更堅韌的腳步、更堅實的底氣,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步伐,在新型工業化的征程上推動智能製造向更高水準發展。
有借鑒才有成長,有總結才能提高。此次活動的總結大會於9月15日在溫州瑞安市召開,近300人參加會議。此外,同期舉辦了“浙江省系統深入推進智能製造研討會”。
浙江省“未來工廠(智能製造)創新生態企業共同體”組建啟動儀式也在當天舉辦。據悉,浙江省近年圍繞“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實戰實效再深化,利用本次活動契機提出組建行業共同體,旨在有序組織智能製造示範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相關配套服務單位等,形成行業智能製造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系統集成服務。
來源:央視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