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成為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遊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在此背景下,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行積極探索。
旅遊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不只是科技創新、設備升級和產品升級,而是通過激發新消費,開闢新賽道,建立新規則,佈局新的產業鏈,孵化出新的規模化的市場空間。筆者認為,其在具體實踐中呈現出四個特徵:
其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旅遊消費本質上是精神消費,要提供高品質的精神消費,應有高品位的文化底色。旅遊需要文化的滋養,而最大的文化富礦就是5000年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中國年輕一代對國家、民族有著先天的自豪感,他們熱愛傳統文化,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西安、洛陽、杭州等許多旅遊目的地嘗試構建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超級IP”,收到良好效果。
其二,靠科技創新賦能。旅遊的特性是線下體驗很重要,科技創新可以優化和升級線下的遊客體驗。一方面,科技可以打造新場景、創造新體驗,利用MR、VR、虛擬現實技術、現代光影科技等,讓傳統文化變得“活色生香”。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洛陽的“無上龍門”沉浸式體驗館、敦煌的數字展示中心、江西後河夢回廬陵夜遊等,用科技創造具有沉浸感的旅遊新場景、新體驗。另一方面,科技不斷提升旅遊的便利化水準。既往,線上旅行社、地圖導航、天氣預報等大大優化了旅遊出行體驗,而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旅遊市場發展,比如智能翻譯有望打破不同文化、不同語言間的交流屏障,為出入境旅遊帶來深刻改變。
其三,跨界融合成引擎。中國傳統旅遊市場正在進入“結構性調整”時期,旅遊市場更大的增量不在旅遊本身,而是通過跨界的產業融合,激發新消費、創造新產業。以海南為例,萬寧市打造“衝浪小鎮”。3年前當地政府聯合國家體育總局創建了“國家衝浪訓練基地”,免費為各省市衝浪隊提供日常駐訓服務,並開展衝浪教練員的培訓。2023年,萬寧接待了40多萬為衝浪而來的遊客,酒吧、餐廳、民宿、長居公寓等消費鏈隨之延伸,裝備、賽事、培訓等產業鏈也迅猛發展。衝浪並不是既有的存量消費,而是體育和旅遊融合之後產生的新消費。
筆者認為,目前能產生千億以上規模的旅遊新賽道至少有四個:文體旅、文商旅、文教旅、文康旅。低空經濟崛起帶來文體旅發展的新機遇;唐山宴、這有山、文和友、長安十二時辰等“文商旅綜合體”方興未艾;研學旅遊進入持續增長軌道,啟動文教旅發展潛能;高品質的康養旅遊正蓄勢發力,文康旅前景可期。
其四,真誠服務是“秘訣”。淄博、哈爾濱、瀋陽的“走紅”,讓“寵客”成為旅遊目的地發展的普遍共識,旅遊目的地、企業和遊客之間正在構建“信任”的關係,有標準、有溫度、有人情味的行業服務和公共服務是旅遊業壯大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目前,旅遊業正同時經歷結構性調整、高質量發展、融合性創新,這是新挑戰,更是新機遇。只有尊重規律、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才能真正實現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產業”。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